中医发展史
在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且一日遇七十毒”,反映了古代在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辛过程,也是中医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公元前256年),中国就出现了药酒和汤药。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的《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提出了“寒者热,热者寒”、“五味入”、“五脏苦欲补泻”等理论,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0-220年)许多医学家收集和总结先秦以来丰富的药学资料而成。这本书收录了365种至今仍在临床使用的药物。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的初步确立。
3000多年前,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中国医疗保健和十余种疾病的记载。在周代,使用了诊断、药物、针灸和外科的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系统的著作《黄帝内经》。这本书是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张仲景的《伤寒论》专门论述了各种杂病的辨证论治原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的外科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