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山的历史演变

公元317年,晋朝皇帝司马睿第一次渡江建立东晋时,建都建康(今南京)。在大兴时期,元帝想在首都的南门杨轩门外建立一个双门,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当时很多官员议论纷纷,说汉代宜兴许玉墓前的二阙可以迁到这里。宰相王导不同意。他清楚地知道东晋政权原始,缺乏财力。连围墙都换成了竹篱,根本不可能建亭子。王导琢磨了几天。一天,他陪着金元帝出了杨轩门,朝南看。他看到了牛首山两座山峰的对峙,非常壮观。他指着高峰说:“这一天也不见了,何苦改!”元帝理解王导的苦心,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取消了建立双阙的计划,将牛首山命名为天阙山。《昭明文选》中有陆述《石雀明》中“是牛头上的假天”的记载。唐朝天宝初,牛首山正式更名为“天阙山”。

南朝刘宋孝武五年(4,665,438+0),牛首山西峰南坡的一个山洞里,曾经住着一个叫碧芝的和尚。他就是在这个山洞里成佛的,所以他住的山洞就叫碧芝佛洞,也叫佛洞。牛首山曾被称为仙库山。

南朝梁朝佛教盛行,在牛首山南麓修建了一座佛教石窟寺(今鸿觉寺),唐代又增设了鸿觉寺塔。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牛首山成为佛教“牛头教”(一种“牛头禅”)的发源地。佛教徒称之为“江表牛头”,就是这个意思。塔上有碑,题词“牛首山始祖荣大师新塔”为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从梁朝到明朝的一千多年里,牛首山一直是僧多粥少、人才辈出的地方。余斌硕形容为:“美景明,松岭阴,亭绣错落,空灵玲珑”。牛首山东峰社舍崖上的感应泉旁,刻有一首明代景泰六年(1455)的诗。凤形石壁内除梵文、诗词雕刻外,还有四尊雕刻佛像,最多时达75尊,最大时近2米。足见明代佛教的一大亮点。

1937年底(民国26年)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将整座山砍倒,所有建筑付之一炬。

1957年,西峰因铁矿开采被夷平。文物所剩无几。直到1986才加强了对牛首山的保护和管理。满山遍植松、柏、桃、李、兰、杜鹃花、迎春花等春花,修复了鸿觉寺塔。

1995,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森林公园,2002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

2011年6月起,江宁区启动牛首景区创意规划,确定了“天阙藏宫、五禅双塔”、“一花五叶”的总体布局。牛首山景区规划中心区总面积约9.51平方公里,由文化禅、自然禅、生活禅、生态禅、艺术禅五大区域组成。整个牛首山景区的目标就是把它打造成一个禅文化休闲度假胜地。

2012上半年,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牛首风景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一期工程已获批,正在报批环评、消防等相关手续。大报恩寺塔也将在牛首山重建。按照计划,将在2014青奥会前建成并向游客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