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向游牧文明学习的例子

在中国古代农业中,农区和农耕文化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农业文化对牧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田园文化对农业地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而这正是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事实上,从历史上看,牲畜和畜产品频繁、大量地从牧区运往农区,极大地支持了农区的农业生产。这在半农半牧区最为明显。汉唐政府在这一带设置的牧场,以及私人大牧民在这里经营的大规模畜牧业,很多都是依靠牧区源源不断的牲畜供应。驴、骡子、骆驼等。,起源于北方草原,在汉初被视为“珍奇动物”,汉魏以来成为我国北方农业区重要的役畜。农区家畜品种的改良,往往是由于牧区家畜品种的引进。甘青马、西域马、蒙古马、东北马等。都对中原地区的马种改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原地区的羊品种原本属于羌羊系。随着中原游牧民族与北方交流的增多,华北成为蒙古羊的重要传播地,中原的羊品种得到改良,与原有的羊品种有很大不同。湖羊是太湖流域著名的地方品种,也是在蒙古羊的基础上选育而成。唐宋时期陕西育成的同羊,有西域羌羊、蒙古羊、大尾羊的血统。等一下。牧区的畜牧技术对农区也有影响。骑马是从北方草原民族传入中原的,“胡夫骑射”是其中的优秀项目之一。这些技术往往通过内部迁移、俘获、被掠夺为奴等方式传播给中原牧区的人们。汉武帝的马监金日磾就是被俘的匈奴人。中国古代北方农业科技经典《齐·姚敏书》详细描述了马、牛、羊等畜产品的畜牧、保健和加工技术,这与当时大量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有关。这些记录应该包括牧民的宝贵经验。比如书中把羊的化脓病和口颊疮称为“可浊”,显然是胡郁的音译。也有很多从中原游牧地区进口的农作物。除了张骞挖空前后引进的葡萄、苜蓿外,单看齐国蜀,还有不少来自的以“胡”命名的作物和品种,如胡谷、胡、胡豆、胡麻、胡核桃、、胡葱、胡蒜、。这本书所包含的招数、事迹等农具,应该也是来自东北民族地区。

以往的农业史研究往往更多地关注农耕经济,而相对忽视游牧经济,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这样,就很难写出一部与多民族统一国家相称的全面的农业史。比如得出中国传统农业是“单一农业”或“跛脚农业”的结论,这种观点就农区而言是不全面的,更不要说它排除了中国古代发展起来的游牧经济和农区的农牧业相互依存!所以把这个理论限制在某个时间段内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对整个传统农业的总结,岂不是有“单一”或“跛脚”的嫌疑?即使局限于农耕经济的研究,如果不关注游牧经济的发展演变及其与农耕经济的关系,也很难全面解释其发展机制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