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巨大的变化,巨大的机遇

大数据:巨大的变化,巨大的机遇

从未有过像大数据革命这样的技术变革。短短几年间,它从少数科学家的观点变成了全球领先公司的战略实践,进而上升为大国的竞争战略,形成了不可忽视和回避的历史趋势。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智慧地球正在让数据沿着摩尔定律快速增长,一个与物理空间平行的数字空间正在形成。在新的数字世界中,数据成为最宝贵的生产要素,顺应潮流、积极求变的国家和企业将会崛起,成为新的领导者;冷漠、墨守成规的组织会逐渐被边缘化,失去竞争的活力和动力。毫无疑问,大数据正在开启一个新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大数据的来源是什么?大数据会流向哪里?大数据在提升政府治理、改善经济治理、再造公共服务模式、激发商业创新等方面有哪些突出的案例?中国需要怎样的战略应对才能抓住大数据带来的宝贵机遇?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者深入分析。

“数据驱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今天,大数据被赋予了多重战略意义。从资源角度看,数据被视为“未来的石油”,作为战略资产进行管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利用大数据提高治理效率,重构治理模式,解决治理问题,将掀起一场国家治理革命;从经济增长来看,大数据是全球经济低迷时期的产业亮点,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活跃的部分;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全球数据空间没有国界,大数据能力成为大国之间博弈和较量的利器。简而言之,国家竞争的焦点将从资金、土地、人口和资源转移到数据空间,全球竞争版图将划分为两个新的阵营:数据丰富的国家和数据贫乏的国家。

宏观上,由于大数据革命的系统性影响和深远意义,各大国迅速做出战略应对,将大数据放在非常核心的位置,并推出了国家层面的创新战略计划。美国2012年发布大数据研究发展计划,成立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2013年,它启动了数据-知识-行动计划。2014年进一步发布政策报告《大数据:抓住机遇,维护价值观》,启动“开放数据行动”。欧盟正在力推数据价值链战略计划,英国发布了英国数据能力发展战略计划,日本发布了创建最先进IT国家宣言,韩国提出了“大数据中心战略”。国内多个省市发布了大数据发展战略,《国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于2065年8月19日正式通过。

微观上,大数据重塑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转型方向。以GE提出的“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美国企业,提出了智能机器、智能生产系统、智能决策系统,将逐步取代原有的生产系统,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工业生态系统。以工业4.0为代表的德国企业,希望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将所有的机器、商品、人、服务和建筑连接起来,形成高度集成的生产系统。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提出的“数据技术”为代表的中国的公司认为,未来的发展将由数据驱动,而不是石油和钢铁。这三种新的发展理念可谓大同小异,共同宣告“数据驱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同时,大数据也是推动国家治理变革的基础力量。正如《大数据时代》的作者勋伯格在他的定义中所强调的,“大数据是人们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做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在小规模数据的基础上是做不到的”。在国家治理领域,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智慧政府的建设,大数据为解决过去的“顽疾”和“痛点”提供了有力支撑;精准医疗、个性化教育、社会监督、舆情监测预警、大数据,让过去无法实现的环节变得简单可操作;大数据也使得一些新的课题成为国家治理的重点,比如维护数据主权、开放数据资产、保持国家在数字空间的竞争力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大数据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管理革命或者说治理革命。它给人类的认知能力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可谓是认识论的一次升华。具体来说,大数据可以为决策者解决“四个问题”,提高“两个能力”。首先是解决“坐井观天”的问题。过去,人们的决策只能基于视野内极其有限的局部信息,就像井底之蛙,而大数据可以做到全天尽收眼底;二是解决“一叶障目”的问题。以前我们不具备分析所有样本数据的能力,只能用小样本分析近似推理,就像从“泰山”上取“一叶”,真相可能存在于全样本的海量数据中,借助大数据完全可以克服;三是解决“盲人摸象”问题。七个盲人无法按照自己的理解加起来一个完整的大象,因为他们的信息是离散的,无法有效关联,而大数据的基本优势是在深度关联中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四是解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问题。人们习惯于因果分析。遇到这种“怪异”的因果链,很难前瞻和推理,但大数据讲究相关性,能准确发现规律。提升两个能力,一个是“相当关键”的能力,体现大数据敏锐的洞察能力,一个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体现大数据对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突破。这些足以说明,大数据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一次升华。

中国成为数据强国的优势、挑战和路径

令人兴奋的是,中国拥有成为数据大国的优势。2013到2020年,全球数据规模将增长10倍,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将从目前的4.4万亿GB增长到44万亿GB,每两年翻一番。就全球比例而言,中国有非常突出的潜力成为数据大国。2010年中国数据占全球10%,2013%,2020年将达到18%。届时,中国的数据规模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成为大数据国家并不奇怪,因为我们是人口大国,制造业大国,互联网大国,物联网大国,是最活跃的数据生产者。未来几年成为大数据国家也是顺理成章的必然结果。

尽管有潜力成为数据强国,但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在中国推进大数据战略仍面临几个明显的挑战。第一,在顶层设计方面,全球大国围绕大数据的竞争非常激烈。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弯道超车并不容易。如何紧跟创新前沿,做准未来趋势,推进战略部署,是政策设计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挑战。二是在数据开放方面,“数据孤岛”普遍存在。虽然政府掌握着80%的数据,但它们在现实中彼此分离,形成各自的系统。“部门墙”、“行业墙”、“区域墙”阻碍了数据的流动和共享,数据被视为部门的利益和隐私,这与大数据时代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第三,大数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缺失,导致能开放的数据不开放,需要保护的隐私得不到保护,企业也因为标准的模糊而无法大胆创新。第四,“数据主权”容易被侵蚀。因为数据空间是国家新的战略维度,没有完整的安全体系。此外,计算机、手机、芯片、服务器、搜索引擎、操作系统、软件等核心数据“基础设施”严重依赖进口,数据资产容易流失,数据主权容易被侵蚀。

把握优势,战胜挑战,抓住大数据革命带来的“机会之窗”,建设数据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然而,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来更好地拥抱大数据时代,并确保在数字化趋势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上要有一个明确的行动框架,包括哪些部门牵头,哪些部门参与,什么样的合作机制,遵循什么优先顺序,要克服什么现有障碍,要实现什么战略目标。只有这样,各部门、各地区、企业界、学术界才能形成合力,在共同的路线图上共同努力。其次,盘活数据资产,在数据开放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一些基本建议包括:加快G2G(政府与政府之间)、G2B(政府与企业之间)、G2C(政府与公民之间)大数据的开放共享;推进基础性、战略性大数据资源库整合;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国家大数据档案。最后,把强大的“民族企业”和积极的“创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培育能够与国际“大金刚”并驾齐驱的巨型企业作为大数据环境下的竞争骨干,同时鼓励和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数据生态圈的活跃力量。

以上是边肖分享的《大数据:大变革大机遇》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全球常春藤更多干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