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公园路十景简介
公园路石井公园路位于温州古城东南,全长580多米,东西走向。古时候叫县城神巷。作为“东寺”的故里,这里不仅有古温州最高学府孔庙,还有古城墙、中山桥、东山书院、费霞洞、池上楼等历史遗迹。
景点介绍:窦城的韵味
这将成为温州古城墙展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是展示温州斗城格局、城墙建造历史和工艺文化的区域。
相传,在古城建设之初,东晋堪舆大师郭璞恰好住在温州,于是被请到了卜建郡。郭璞登上位于古城西北角的郭公山,看到瓯江以南“数峰交错,形似北斗”,于是在连城建了五座山,城外又加了四座山,与天上的北斗相对应,所以温州古城又叫“斗城”。
濠河范悦
有东护城河和中山桥,将形成公园路东入口的文化景观区。
东护城河,古称“东城濠”,北接瓯江,东护城河长576尺,南用温瑞塘河,长500尺。温州留存下来并保持相对完整的是护城河系统。目前是一条破河。
中山大桥:1930左右,为启动中山公园建设,拆除了盖华山至鸡骨山的一段城墙。为了方便交通,在盖华山南麓的护城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即中山桥,连接公园路。现在市区的公园路、五马街、禅街,曾经分别叫中山东路、中山中路、中山西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环城河周边改造的需要,温州老城区东侧的护城河被填平了一部分,改造成了东环路,只剩下中山公园东侧的河道,竖立在护城河上的中山桥不得不拆除。
盖华·东田
盖华,因山的形状像古代皇帝出行时汽车上的伞盖而得名。盖华曾被唐代道家著作《洞天福地》列为“天下第十八洞”。山上有许多与道教文化有关的古代遗迹,如子福寺、东瓯王庙、炼丹井等。有三圣石、五四松、青牛坞、蒙泉朱升、大观亭、雀金亭、王林亭、雨花亭、双烈亭等历史遗迹。
儒、英、咸书籍合集
“如影坊”几乎就在现在县城的前面(南起公园路,向北向西拐到李兴文)。
拿“郡学”做字面解释,就能对其学术墨迹略知一二。所谓县校,就是一个城市最好的高等学府。在古代温州,元、明、清三代都有郡学的兴建或扩建。当时因为县衙前书卷气,来往的士人大多衣冠楚楚,满口“四书五经”,可谓儒者才子荟萃。在建县之前,它被命名为“儒者方盈”。
旧的南方
昔日的南洋照相馆,有讲述张爱玲与温州故事的中山旅社,有记录温州70多年历史变迁的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大楼,有反映温州古巷、民居风貌的花园巷、郑故居等。
南洋照相馆,成立于1939,是温州市区最受欢迎的摄影“三店”之一。
儒家政论
这里有温州付雪文庙旧址,是温州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址,也是温州古代教育的发祥地。
温州教育历史悠久。东晋泰宁初年(323~325)在盖华山下建立的永嘉县学,是浙江地方发展史上最早的官学。
黄成·曲云
南舞台,北屏幕。城隍之韵人声鼎沸,再现当年城隍盛况。县城城隍庙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 ~ 1620)。《鹿城文史资料》记载:“庙前有月池,场地宽阔。清末民初,这里成立了温州吴尚京剧院,为温州培养了一批著名演员。”1930-1940年间,他担任石楠剧院、公共游乐园的代理人,并放映电影。东南剧院曾坐落于此。
开元问禅
崇安寺,建于东晋泰宁二年(324),是目前温州最早有历史记载的寺庙。唐代更名为“开元寺”,涵盖新华书店、东南楼、李兴文等区域。据考证,张璁和礼部前侍郎王瓒曾在此住过。1903左右,郑阳学校在开元寺旧址建立。
欧亿苏总
浙南第一所西医医院瓯海医院旧址。
瓯海医院是浙南第一所由当地热心公益人士、吴、潘总、等发起并出资兴建的西医院。这里曾是辛亥革命老人黄松英的父亲——清末举人故居旧址,即举人故居。温州瓯海医院是当地的一家民营医院,从创办到1949,已经运营了28年。
九百郑融
新四军通信处,以绣品店为伪装开展革命通信工作。
1938年,新四军第三支队七队从温州平阳山门出发,奔赴前线,投身抗战洪流。当时,新四军的通讯处设在公园路九百元头的翟伟和黄寨。作为瓯绣专家,温州通信办主任周银兵在黄宅开了一家刺绣店,以店主的身份掩护革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