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有多少座桥!
1.步行桥
邯郸学步桥位于邯郸市李成街北段,横跨沁河。这座古桥原本是木框架结构,因为经常被洪水袭击,所以改成了浮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改建为七孔石拱桥,大券三孔,小券四孔。高8m,总长32m,甲板宽9m。两边有19栅栏板,板间竖立着18岗哨。柱子上雕刻着历史人物和精美的动物,如狮子和猴子。桥梁结构牢固,造型美观,具有民族建筑的艺术风格。它是一座小巧而富有诗意的古桥,它的名字“走桥”来源于《庄子·秋水》中“走在邯郸”的典故。
2.张庄桥
位于邯郸市南郊马庄乡张庄桥村,横跨滏阳河,跨度20米。它是一座单拱石桥,两边有小孔。石桥长24米,宽8米,高7米,桥两侧有16根立柱。栅栏板15块,券中间上方雕刻水兽。栅栏板也是雕的,但是大部分都是残疾的。石桥建于明代,它被称为“普济桥”。清道光十七年重修,改名“通济桥”。是邯郸市保存较早的一座古代石桥,建造年代不详。
3.苏曹桥
苏曹桥位于邯郸北苏曹村,《邯郸县志》载“重修北苏曹桥”:“苏曹石桥,明朝万历年间,千师所筑。大宗师,云中野鹤,千山万水,偶尔杯渡……”,苏草桥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保留了明代原桥的风格。苏草桥的河庙没有碑文,但当地有关于河庙的民谣。“桥西有河庙,船在滏阳河中航行”,意思是桥西曾有河庙。明清时期,苏漕是邯郸最重要的海运码头,民歌是苏漕滏阳河航运繁忙的写照。
4.贺铸大桥
贺铸桥位于邯郸市以南三公里的鲍晓村。根据碑文,这座桥建于明朝,由石头建成。清光绪十八年知县李重修。桥上有二十个桥墩。桥面平坦,用石板铺成。桥下有三个拱券,中间一个,两边一个。河水上涨,有助于分流洪水。在贺铸桥的西侧,有一个修复桥梁的碑文,旁边有一个古老的寺庙。这座寺庙建于哪一年不得而知。
5.柳林桥
柳林桥位于邯郸市柳林桥村。它是用石头砌成的,长20多米,有30多个桥墩。桥墩上雕刻着各种形状的石狮子。桥面为石板,桥下有三个拱券。这样既保证了航行的畅通,又达到了河水上涨时分流的目的。桥的两边各有一只汲水兽,头朝向河面,呈汲水状,表示即使洪水来了,也不会淹桥。它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建筑风格为公全桥,桥的结构基本保留了明代原桥的风格。
6.苏里大桥
位于邯郸市东北10公里的苏里村,建于一个不为人知的年代。民国14年重修,用石头建成。该桥为双曲型单拱桥,桥身两侧各有五个小拱券。这座桥横跨滏阳河,雄伟壮观。苏日桥东,是邯郸县三大名古门之一的苏日门的旧址。苏里门旧址东南角有一座河庙,正应了古人“有桥的地方就有河庙”的说法。
苏里水闸是人们为改造自然而修建的水利工程。因位于邯郸县上壁镇苏日村而得名。苏日门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占地324公顷。它分为十三条主要沟渠,可以灌溉周围的十五个村庄。是邯郸县三大古门(即罗城头门、柳林门、苏日门)之一。
据邯郸县志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初五关罗城头门,十一月初十关柳林门,十一月十五关苏里门。第二年年底,开罗城门打开,柳林城门在二月初八打开,苏里城门在二月十九打开。如遇干旱,延期不得超过五天。
7.农业桥
更边桥,位于火北村,建于同治年间,属于小石桥。该桥形似菩萨手持的花瓶,故又称花瓶桥。桥上有石碑,记载着桥的建造和来历。石桥东北角旁有一棵古皂荚树,已有300年历史。相传河南有个人因为黑社会路过村子。他饿了,向土地神求助。土地神叫他在这里等着,有人来送饭。偏偏村民张青川,言辞铿锵,把米送到田里,上山下山的时候,把米弄碎了,这只是巧合。后来,张到了河南,碰巧住在一家神仙送的店里。众神送来了大米作为礼物,两人成了兄弟。诸神送来了一棵色彩斑斓的皂荚树苗。张回村后,于同治二年在火背村集资修建了一座便桥,方便村民,并种植了皂荚。他的美德和善行被后人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