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几类主观题,找答案角度
牢记题目的特点,遇到问题就不会迷惑:题目要求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有的明确要求对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理解或启发。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异同,是高考要求的重要学科能力之一。比较题本来是高考中比较常见的题型之一,但这几年已经不出现了,应该会引起大家的注意。
牢牢记住答题技巧,答得快,得高分:答比较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比较的目的需要明确。历史事件的比较绝不是为了比较而进行的随意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某一历史发展规律。比较的目的是比较题的灵魂。有些题对此有明确的要求,有些则需要自己判断。如何判断比较目的?首先要考虑比较的问题是否与现实相关。如果是,通过比较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目的。其次,如果你觉得比较的内容真的与现实无关,那就把重点放在相关内容本身,看看能得出什么理性的结论或规律。这就是目的。当然,有些题目的命题目的是明确的,比如“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这样就不存在确定命题目的的问题。
2.比较需要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在某种意义上说的。所以在比较中要求同存异,就是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和条件。如果比较康有为和孙中山,如果看他们的具体主张,一个主张君主立宪,一个主张民主和谐,一个想保住清政府,一个想推翻清政府,就很难找到相似之处。但当条件放宽到阶级属性和基本追求时,他们的相似点就出现了: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都主张提倡民权,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3.比较需要分层次。首先要全面回忆需要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中寻找异同。如果比较两次世界大战起因的异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相似点是:德国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前,战争推动者都扩军备战;战争的发起者都结成了联盟等。区别在于:二战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关系密切,但不是第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于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于欧洲和亚洲。一战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迅速爆发,二战则是由法西斯国家对弱国的侵略逐渐发展而来。其次,在比较了基本内容之后,要跃上一个层次,找到更根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要跃上一个台阶,要经过以下几个途径:(1)求根。把目光从教材中具体内容的表述上移开,把思维比较的范围扩大到与比较内容相关的方向。以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为例,我们应该思考德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为什么能发动战争。德国成为欧洲经济强国后成为战争的始作俑者。经济崛起后,其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明显不成比例,导致了“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得出了它是两次世界大战根源的结论,这是两次世界大战成因中最根本的一点。(2)抓住本质。有些历史现象,表面上可能不相似,不一样,但本质上是一样的。比如从1953到1956,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甚至与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立,但本质上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各自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的从内容或现象本身看似相同或相似,但本质不同。比如古代历史上封建统治采取的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和今天党中央采取的措施是一样的,但本质上是不同的。(3)看趋势。对某些事件的历史过程的比较,不仅要着眼于过程的细节,还要从整体上观察发展过程。比如春秋战国,相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只是从现象上看是战争和割据,但从发展趋势上看,都是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4.具体回答要求。(1)最后回答时选择比较点。历史内容之间可能有很多可以比较的东西,所以你要在最后的答案中进行取舍。我们只需要把符合命题目的的比较点写进答案就可以了。虽然有些内容明显相同或不同,但如果得出的结论与命题目的无关,也应排除。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两国合作的异同,就可以看出两国合作是因为国民党而破裂的。在两党尖锐对立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来说明国民党的历史责任,甚至揭示其本质。但在今天,却不能与此相提并论,因为它不利于今天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有些题目对比较点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只问某一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或者问根本的、本质的相同点或不同点。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解题时直接对比需求,没必要找出所有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再做选择。当然,如果很难直接得出结论,可以多比较几点,然后根据问题的意思进行筛选。(2)先明确比较点,再简单说明。仅仅说相同或不同的观点,往往不能说明命题的目的,问题会通过简短的事实说清楚,但事实的陈述一定要简明扼要。
把题目的特点记在脑子里,遇到问题就不会迷惑了:评价解释题的特点是题目给出了一定的历史观点,要求考生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进行分析和评论。还有一些题目决定给出的观点是对是错,只要求考生分析解释。
把答题技巧牢牢记住,答得快,得高分:判断题目的观点是解题的关键,因为观点一旦判断错误,后面的回答就没有意义了。判断历史观点也是这类问题的难点。但是这里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抓住题目观点的核心,将其转化为我们常见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观点涉及的问题不止一个,要据此判断,把所有涉及的问题都变成熟悉的问题。然后,从课本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与观点进行对比。如果一致,则题目的观点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题目观点错误;如果有的一致,有的不一致,就要进行辩证分析。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从目前的教科书来看,事实和观点都是作为正确的内容来介绍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教科书中的观点作为衡量其他观点的“尺子”。比如“皖南事变”后,党内外有人觉得形势会是1927。“12·12”政变的重演,认为国家间的合作会破裂,内战可能扩大。试结合两次事件前后的社会主要矛盾、政治力量对比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来评论这一观点。这个问题基本观点的核心是皖南事变会产生什么影响?题目的观点是会导致国家间合作的破裂,甚至内战的爆发。回顾“皖南事变”的影响,我们知道它的影响并不是评论者所说的那样。所以可以得出结论,题目观点是错误的。除了这个基本的判断方法,还有其他的判断方法。(1)有些题目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也给出了自己观点的依据。如果依据与历史事实相反,就很难纠正观点。(2)从理论层面来看,有些观点明显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如生产与生产力的关系原理等。
一般来说,分析解释观点是评价解释题的主要部分,在答案中占的分数最重。有些题目对论证角度做了明确的要求。对于这类问题,按照题目的要求在课本上找相关的证据就可以了。有些题目对论证角度没有具体要求,需要自己确定。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事实。从教材中找出与材料中所讨论问题相关的事实,并大致列举出来,以证明材料观点的正确或错误;(2)推理解释。至于“皖南事变”,需要用推理来解释。当时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政治力量对比和应对措施都与“四大”不同。与一二·一二事变相比,有明显的不同,都影响到皖南事变不会升级为内战。(3)理论论证。也就是说,通过分析观点和相关事实,表明它符合或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一条原理。具体回答要看问题的要求,有时候三种论证方式都需要。
理解启蒙运动
把题目的特点记在脑子里,遇到问题就不会迷惑了:一般来说,悟道的题目不是单独的题目,往往出现在大题目的最后一题。从相关历史中吸取教训、启发和理解是重要的学科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命题中非常常见的题型。
“启示”一般来源于“经验教训”,所以“经验教训”和“启示”的内容基本相同,供我们回答相关问题。
题目要求考生谈谈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有以下几种情况:(1)考查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整体掌握情况,实际上是对题目给出的相关课本知识和史料的高度概括;(2)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这类“理解”的教材里往往有现成的答案。回答时要先思考课本上的相关评论,再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3)从一个具体问题出发,谈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4)通过历史问题预测相关现实问题;(5)与经验、教训、启示所要求的内容基本一致。
把答题技巧记好,快速得高分:课文和启蒙题的答题程序是:(1)把课本、题目材料和历史问题相关的前几道题的答案系统化,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课本、材料中与这个历史问题相关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和“坏”。“好”是经验,“坏”是教训。(2)对上一步总结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把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组织合并起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和理性的东西,才有借鉴意义,才能用来指导实践活动。所以回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击中要害。最后的答案不应该是条目之间内容相似,或者答案过于具体,缺乏合理性和概括性。(3)敲定答案。教训和启示可以从某个角度联系现实,很多教训或启示可以从题目本身得出。我们应该优先把那些与现实联系最紧密的内容写进答案。因为一般来说,这类问题的答案都不会太长,只回答三项左右就可以了,即使要多写两项,也要注意回答的顺序。(4)注意语言表达。由于教训或启示是用来指导实践活动的,所以在表达时要用积极的语言,即“不好的”要往正确的方向说。比如人民公社的错误就是生产关系的公有制程度太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回答时要说:“我们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根据上述情况,要注意对几个点(1)中相关历史问题的整体把握,一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如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大部分问题都是关于一个方面的。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和本质,不能以概括为简称。(2)相关问题的分析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分析评价题,它只突出观点,不进行分析。(3)从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目的是说明这类问题的重要性(从前因后果出发)和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从过程和内容出发)。(4)通过历史问题预测相关现实,应从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入手,同时紧密联系现实问题,得出与现实问题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
一般来说,悟道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联系紧密,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的答案和前面的答案的协调性。
把答题技巧记好,快速得高分:文物(图片)、图片、图表是特殊的史料。只要完成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步骤,剩下的答案和其他类型的题没什么区别。所以首先要消除这类题型的神秘感,然后掌握从这些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1)文物资料的处理方法:从历史文物中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1。文物图片直接展示的信息,为此我们只需掌握其形状和附着在文物上的文字、图案即可。二、提案人对文物图片的书面意见或说明。这种文字注释一般是因为解题需要命题人而添加的,所以这种信息效率极高,必须高度重视。第三,题目虽然给出了文字图片,但我们在解题时需要把它当作文物来对待,充分想象我们能从这个物体中得到的信息。比如一张出土的纸,如果是实物,可以通过触摸感受到它的光滑度,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知道它的制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