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大约是1850。
一个。清朝最强大最有战斗力的军队--湘军纪实。
1851年,咸丰元年
1
65438+10月11,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
这一事件引发了持续十三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国陷入长期内战和混乱。
湘军的历史始于金田起义同年。从此,湘军的历史与太平天国运动的进程息息相关。从纯客观的历史因果关系看,太平天国运动是因,湘军崛起是果。
湘军崛起后,成为与太平军尖锐对立的互动因素,推动了咸丰、同治时期的历史发展。
洪秀全率领起义队伍抗击清军的最初几个月,湘军这个时代的产物还在混乱之中。未来驰骋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湘军人物,此时正身处狭小的环境中,静静聆听命运的脚步,努力猜测:人生的转折何时发生?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很多学过世面的湖南人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他们的未来将由太平天国运动的进程决定。
今年上半年,即将出征镇压太平军的新宁人江忠源,正为老家的父亲担忧。这位39岁的七品芝麻官,正密切关注着家乡南方不远处,广东人洪秀全点燃的战火。
这一年,刚满不惑之年的湘乡人曾国藩得知刚刚即位的文宗担心自己统治的土地出现危险,命令大臣们评议国家大事的得失。二等礼部右侍郎积极响应朝廷号召,在《陈艳疏》一书中论述政事,指出其在人才、用财、军事实力等方面存在严重弊端。他提出了摆脱弊端的方法,强调天赋决定一切。他感叹清廷官场腐败平庸。他认定自己的家乡湖南有很多实用人才,而这些人才长期被朝廷忽视。很明显,他希望朝廷能够用一批有能力的官员来扭转局面。对于他的朗诵,文宗批评说:“要清晰明了,切中要害。”
这一年,第一个将来代表中国被派往国外的外交官郭嵩焘,年仅33岁的进士,在家为相继去世的父母默哀。他当时没有想到。不久后,他又极力劝说同乡左和的死党曾国藩组建湘军,并亲自在湘军三将江忠源、曾国藩、左和未来的淮军统帅李鸿章之间斡旋。
这一年,与江忠源同岁的益阳人胡林翼被授予黎平县令的称号。他在辖区内举办嘉宝团训练,取得了很大成绩。黎平的1500多个村庄建了400多个瞭望塔。各团严格控制着这个关口。胡林翼还下令为城防储备粮食,摆出随时准备战斗的架势。
这一年,湘阴人左,绰号“湘农”,自比今天的诸葛亮,也是三十九岁,没有官职,只是个举人,空有野心,还在等待建功立业的机会。
这一年,44岁的湖南人罗泽南在村里讲学,有一大批弟子跟随他游学。对罗泽南来说幸运的是附属学生被选为孝道的创始人。当时他完全没有想到,作为理学先生,将来会带兵打仗,被枪毙。
这一年,将名震湘水师的,在跟随官兵镇压李元发起义后,刚刚回到家乡衡州,随后被富商杨子春所聘,到耒阳任主帅。35岁的彭玉麟对商业很感兴趣,也无意参军,但后来情况急转直下,他自己的事业也由不得他了。
除了江忠源,上述在清朝历史上被点名的湖南人物,在1851这个以太平天国起义为标志的特殊年份,在军事上无所作为。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密切关注受到军事威胁的满清王朝将如何阻止毁灭性战争的蔓延。
他们处在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太平军的阵营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军政人才,让腐朽的清廷感到咄咄逼人,锋芒毕露。他们能否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是他们热衷思考的问题。因为这种思维,他们会逐渐崭露头角,形成另一个阵营来对抗叛军太平军。这个营地就是这本书里描述的湘军。
太平天国运动与湘军阵营的对抗,说到底是两大集团人才的对抗。湘军中的著名人物都是在这次对抗中崛起的。所以,这些人物在晚清历史舞台上的表演,写下了湘军的全部历史。
2
1851前半年,湘军也是由几个湖南人的命运机缘孕育而成。诞生不久的太平军,已经迈出了铿锵有力的一步,震惊了全中国。这支军队在越战中变得更加勇敢和强大,这让清军和朝廷感到恐慌。太平军势不可挡的气势客观上为湘军的诞生和崛起提供了条件。
这个历史条件就是清军的战败。清军腐败的绿营部队不是洪秀全新军的对手。绿营长期以来为清廷镇守各地,养尊处优。对于朝廷来说,聊胜于无,所以只是个摆设。诗人金和写了一首诗《第五日日记》,描写绿营的颓废,说绿营官兵风雨天不打仗,黎明前不打仗,大热天不打仗,月光下也不打仗,只能吃吃喝喝,酣畅淋漓。
绿营官兵连一点苦都吃不下,懦弱怕死,打败仗自然不能相救。面对太平军如此强大的对手,朝廷需要另一支强大的军队来对抗洪秀全决心改朝换代的义军。
这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后来的历史鉴定,就是湖南人创立的湘军。这是一支由汉人领导的独立军队。清朝统治者虽然对它有所怀疑和怀疑,也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了它的威胁,但他们并不惊讶地发现,只有依靠这支军队,他们才能打败公开想要推翻清朝统治的叛军。
当然,法院对这件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太平军进攻金田周边各县时,清军已击败陈亚贵为首的广西起义军,腾出兵力对付金田的起义军。
湘西镇的两千名士兵已经抵达广西。他们以坚韧和良好的战斗技巧而闻名。湖南湘阴人李兴元,离开了宁静的湖南,奔向了南方风景秀丽的战场。
李兴元在这里遇到了他不喜欢的广西巡抚周天爵。巡抚、59岁的桂系提督项容率领1万人,与清军各路人马4000余人一起,包围了洪秀全在大黄江的义军。李星元和周天爵官职相同,他们不想彼此低人一等。他们没有过多争辩,而是采取了迂回的办法:请求朝廷任命一个总司令来广西指挥对太平军的战斗。
朝廷就近选官。大学士塞尚阿率总司令巴清德、副总司令大洪阿,率4500人进驻湘中。文人决定将这位独一无二的官员派往广西,还赏赐他致命的碧长刀,号称“神锋捧胜”,以壮大兵权。
五月,塞尚接到皇帝的圣旨,撤换李星元为钦差大臣。
然而,在塞尚阿到达之前,洪秀全率领部队从武宣突破清军的包围圈,向北挺进,企图进攻象州。
广西清廷官员频繁上告朝廷。朝廷希望湖南出兵国外打击太平军。
当时的湖南巡抚是罗,一个58岁的广东人。他负责保卫湖南的地盘,不想把有限的兵力投入邻省的战场。六月,他说湖南只有四千多兵,永州、宝卿、靖州、郴州等地与桂系相邻。我怕湖南有叛军,所以不能派兵出境。在朝廷的敦促下,知府余万青计划在湘桂边境驻军,以防御和拦截太平军。朝廷命湖广总督去湖南边境,也是应急措施,但更多的是心理安慰。
这时,乌兰台和清军副军长向荣领兵在襄州击败太平军,太平军退回武宣。
7月初,塞尚到达桂林。钦差大臣一到省城,就觉得兵力不足。更何况绿营都是饕餮之徒,不是太平军的对手。他知道,要对付广西欣欣向荣的太平军和清军,需要大量的有生力量。于是,他命令丁勇去筹潮州。
同时,塞尚阿发现清军缺少优秀的将领,再多的兵力也是徒劳。他想到了被北京官员推荐给皇帝的湖南新宁人江忠源。于是,他来到朝廷,请求派江忠源去军营。
法院批准了塞尚的请求。江忠源接到塞尚的号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赴桂之旅,走上了成名的战场。
江忠源的这一举动是一部湘军史的开端。
三
江忠源,新宁人,是一位洞察社会的学者。30岁时,他意识到自嘉庆道光以来,社会危机无处不在,于是预见天下将会战乱,局势将会大乱。他在京师生活时,也关注家乡的动态和湖南天地会党的动向。
这个年轻的新宁人,虽然没有官职,但能看大局,也就不足为奇了。他出生在一个学者家庭,他考上了举人。自然,他会有一些过人的见识。难得的是,他不满足于观察、思考和远见。他是实干家,满腔热血,意气风发。他把自己定位为天下学者,注重培养自己的执行力。
江忠源要的执行力是建设和训练民间武装。
应该说江忠源无意当兵。他来北京参加考试。他的老师,邓先生,死在他北京的豪宅里。朋友邹生、曾生卧病在床,江忠源日夜照顾。邹生和曾生后来相继去世,江忠源打算把他们送回老家安葬。他游历万里,将他们的棺木送回原处,三年一考,他都没考上。这种见义勇为行为在湖南人中间是一个美谈。
江忠源没能实现自己的读书人梦想,失去了读书人渴望的军衔。失意之时,他萌生了另辟蹊径的想法。
江忠源看重农村情谊,到了北京,本该和湖南老乡交朋友。他和郭嵩焘成了朋友,一起去拜访曾国藩,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善于识人的京官曾国藩与江忠源相见恨晚,叹息不已。他说他从未见过江忠源这样有才华的人。曾国藩预言,这个比自己小一岁的新宁人,是天下奇才,将来一定会功成名就,精忠报国。
江忠源在京师期间,与曾国藩一起,被视为当时最优秀的两个湖南人。北京有个传言,只要京城有人死了,曾国藩就送挽联,江忠源帮忙买棺材。这两位湖南人在官员和学者中颇有名气。
曾国藩后来离开京城的时候,向皇帝推荐了这个人才。
四
曾国藩的预测是正确的。江忠源在1844年回乡时,做了一件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事:联系乡绅,举办团练。
每个月初,江忠源把丁壮从各村叫来,灌输忠、孝、礼、义,传授兵法。
江忠源组建的武装不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他在团训中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组织,规定了一套阵法和格斗的训练方法。江忠源熟悉兵法,现在可以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他的方法一般被称为“练胆”。这种方法一直影响着民国,甚至在当代的民兵预备役制度中,都能看到那段历史的影子。
江忠源建立的武装,三年后检验了战斗力。
1847 10,新宁党雷等人起兵反清,江忠源率二百团配合清军正规军进攻叛军。雷带领他的部队在广西全州的梅溪口和大埠头附近。江忠源领兵守住要隘,切断起义军的补给,并向当局建议“剿”湘桂。
这年冬天,起义军被迫退回新宁,江忠源利用双重间谍杀死了雷·,镇压了起义。从此,他在村里赢得了熟悉军事的名声。清廷赏赐他一顶蓝翎大礼帽,任命他为浙江修水知府。
短短三年,江忠源在建功立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不过,这和他以后升迁的速度比起来,不算什么。从1851年算起,江忠源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他凭着战功,跨过了许多人永远爬不上去的十级台阶,成为朝廷二等官员,令满清文武百官目瞪口呆,令湖南士人无不跃跃欲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江忠源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例子。
但在1847,江忠源初入官场时,并没有幻想自己未来的成功,而是一心想着如何做一个知县。
五
1847年,江忠源被派往浙江。修水县正在遭受自然灾害,救灾的任务落在了他的头上,所以他肩负着治理一县的重任。
江忠源很快发现,饥荒严重威胁着秀水人。为了拯救这场灾难,他只能伸手向富人要钱,拿钱帮助灾民。但他是朝廷官员,不能做什么劫房杀富济贫之类的事。他只能郑重宣布,他将祭拜城隍,并邀请各路士绅募捐赈灾。捐了钱,送一块“慈善”牌匾以示表彰。不捐钱就给你一块“有钱没心没肺”的牌匾,上面规定要挂在家门上,不准摘下来,还责成当地保安巡逻。
富人害怕在他们的门阶上挂一块牌匾,会被成千上万的人指出来。没过几天,他们纷纷认捐,县政府收到了10万两银子的捐款。江忠源亲自查看饥民账目,发放银两。规定下属五天汇报一次,严格检查,防止贫困和污染。他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救灾告一段落后,江忠源又试了试武功,抓了十几个小偷,社会秩序才稳定下来。巡抚吴是江苏人,但他把这个来自湖南的小官视为国士,给予礼遇。他还封他为溧水县令,派他去管理已经决堤多年的海堤。
文人即位,曾国藩要推荐人才,江忠源的名字就在推荐名单上。朝廷决定把这个人才送到部里引荐。
然而,就在这时江忠源的父亲去世了,江忠源不得不回到新宁杨溪村为父亲举行悼念。
6月的一个晚上,1849,11,长沙下河街码头停泊着很多渔船,上面闪烁着灯光。渔船里有一艘官船,载着江忠源从水路回老家。
当江忠源听到有人叫他时,他抬起头,发现他少年时代的密友刘长友站在他面前,穿着蓝色的衬衫,戴着一顶帽子。
刘长友比江忠源小六岁。十一年来,他一直在岳麓书院学习,师从丁善青。在他身边站着一个叫刘坤一的年轻人。这个19岁的小伙子资历很高,是刘长友的叔叔。
这个伯侄关系的突然出现让江忠源大吃一惊。询问之下,才知道刘坤一日夜奔波,今日抵达长沙,带来了刘长友父亲去世的噩耗。同时,他还告诉刘长友,李元发的起义军正在攻打新宁县。
刘长友当然感受到了父亲去世的痛苦,但李元发对新宁县的攻击也让他感到苦涩。他马上把刘坤一引到自己的密友江忠源那里。三个村民聚在长沙纯属偶然。谁能想到,此刻在长沙下河街码头聚会的这三位新宁人,竟然都成了著名的湘军将领?
三个新宁人商量了一会儿,弃船骑马连夜回老家去了。
他们讨论了两件事。一个是回家参加丧事,一个是招募农村勇者去打仗。
宝卿是一个有武术传统的地方。所以,连这里的学者都是胆子大,文武双全。
刘长友是一个大商人的儿子。他的父亲通过经营当地木材和其他当地产品发了财。刘长友生长在这样一个富裕温馨的家庭,却在时事动荡的时候依然愿意参军。
三个新宁人回家后,招募了2000多名农村壮士,打击李元发的起义军。衡州人彭玉麟也参加了这场战斗。楚美公,荆州人,也带着几分乡勇来到新宁郡,领兵到关隘拦截起义军。这位书生从小爱看兵书,研究阵法攻击的方法。在我的家乡,我曾经在教堂里抓人。他和江忠源、陆长有等人有着同样的野心。
这些带兵的文人配合清军,很快镇压了李元发的起义。
江忠源此后一直留在家乡新宁。所以1851太平天国起义时,江忠源的位置在新宁,离洪秀全的起义军不远。
江忠源当时的处境决定了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把项勇从湖南带出省界,带到战火纷飞的广西。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帝王档案》中有一份咸丰八年(公元1858 165438+10月4日)9月29日的档案,讲述了咸丰帝破坏京城水门的故事。
这份圣旨的原文是:“内阁已下圣旨:上谕圣旨要求正阳门东边的水关铁栅栏门打九折。据说正阳门东边的水关铁栅栏门损坏,水关大开,不够慎重。军队前往衙门查明,擅自打破铁栅栏门者将被严厉通报,各城水关铁栅栏门是否被破坏,将迅速查明。尊重这一点。”
水关,又称水门,是在水道流经城墙的地方修建洞券涵或过梁涵,使水道能穿过城墙。水门涵洞内外应设置两道或三道铁栅栏进行防范,并派专职保卫人员巡逻看护。水闸最初是通过城墙转移或控制水流的设施。明代,史静的每个水门都“设置过水设备,并在衙门设置两个守卫。下雨了就打捞疏浚。”(《明慧典》卷200)。
清朝咸丰年间,朝廷对史静水门的管理和防范重点与明朝略有不同,更倾向于为防范“雕贼盗”而设计。清朝咸丰年间,正阳门东市水门被破坏后,先是排名第五类的监察官傅嘉直接上书咸丰帝。圣旨下达后,布军和玉门立即花了两天时间调查全城的水门有无损坏。明清时期,北京内城共有七座水门,分别是东直门西侧的倭寇门、朝阳门南侧的倭寇门、崇文门西侧的第七倭寇门、正阳门东侧的第十一倭寇门、正阳门上的西化石桥门、宣武门上的西城门、德胜门上的西龙王堂门。外城七座城门中,广安门和西便门之间没有水闸,其他城门之间有水闸。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不仅是正阳门东城的水闸,其他城墙的一些水闸和铁栅栏也被破坏。咸丰帝所指的“私自开毁铁栏”罪,虽然从未被抓过,但从此以后,他定下了定期检查北京水门的规矩。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布军统领衙门”档案中,有几个档案与水关的巡查有关。其中一项就是对内外各城城门的检查。视察由指挥衙门的布军副司令达哈苏、三等侍卫勉、候补连长黄组织。
咸丰帝选择农历九月二十九(1858 165438+10月4日),颁布法令,彻查水关铁栏。除了“慎言明真相”之外,还有一个实际目的,就是在河水结冰之前,修复各城墙水关处的铁条,防止“盗贼”通过冰隧道从水关进入。朝廷要“保卫”的“人民”,是住在内城的达官贵人;而被朝廷视为“贼”的人,显然指的是城外的贫民。咸丰年间,城墙和水关的防“贼、盗”功能得到加强。一堵城墙把“城里人”和“城外人”尖锐对立地分隔开来。这是“咸丰帝视察北京水关”讲的一个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