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装博物馆参观信息
每周六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闭馆;节假日、寒暑假不开放)
20人以上的团体参观需要提前1周电话预约。中国很多民族都有佩戴银饰的习惯。在传统观念中,银饰可以辟邪,有吉祥、幸福之意。在现代观念中,银饰是财富和美丽的象征。各民族崇尚银饰的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的不同,南北方民族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装饰风格,甚至在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之间,银饰也有很大的差异。如苗族雷山短裙苗的银饰,从造型到装饰纹样都体现出原始粗犷的文化特征,而文化较为发达的石洞清江苗的银饰则精致精细。因此,这些差异极大地丰富了银饰的种类。
银饰可分为头饰、耳环、项链、胸针、手镯、戒指、银泡、银花、银片、银铃等。银饰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有镶嵌法、珠镶、玉镶;有一种花雕法,雕龙雕凤;有花丝法,丝织而成;还有各种金属加工技术,如焊接、锻造、镂空、绕线和串珠。纯熟的技艺也从另一方面成就了多彩的银饰。中国民族服饰南北差异明显。长裙是中国北方民族服饰的重要特征。属于平原文化的北方民族的服饰风格在丰富程度上趋于统一,多为大胸或斜胸长袍。服装材料以皮毛、毡、织锦为主,装饰品以贵重金银、珍珠玉石、珊瑚、绿松石为主。满族、蒙古族、藏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裕固族等民族都是这样。
属于山地文化的南方民族的服饰大多是自上而下的,服装材料以棉麻为主。他们的服装款式多样,装饰形式丰富,可谓富丽堂皇,这是由山地文化的特点决定的。南方民族中,最华丽的服饰是石洞苗族的银绣裙;最原始的是黎族和佤族穿的衣服。最奇怪的是姚的狗尾巴衫;最美的是傣族的短裙;哈尼族女孩佩戴的饰品最多,比如花、草珠、贝壳、羽毛和甲虫。自然界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它们的装饰品。
中国民族服装的造型可分为长袍、礼服、连衣裙、大排扣连衣裙、大排扣长裤、双排扣连衣裙、斜排扣连衣裙、透头连衣裙等基本款式。这些造型包含了服饰的原始形态及其发展过程,因此中国的民族服饰被誉为“一部活生生的服装发展史”。中国各民族都有纺织的传统。北方民族擅长纺毛织品,南方民族擅长纺棉、麻或织锦。早在汉代,中国的织锦工艺就非常发达,此后一直不断发展,并产生了杰作。南方民族的织锦吸收了历代织锦的精华,融入了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色,使织锦成为中国南方民族中最具特色的民间编织艺术。
刺绣是随着面料的诞生而逐渐兴起的。它使用丝绸和棉线,通过针的操作在织物和丝绸上形成图案。刺绣在民间服饰中应用广泛,南北方各民族都用刺绣来装饰衣服。刺绣种类繁多,如辫绣、锁绣、捻绣、堆绣、马尾辫绣、绉绣、纱绣、十字绣、籽绣、金绣、锡绣、镂空绣、夹绣等等。
到了唐代,蜡染的绘制技术发展到了顶峰。虽然最初的蜡染逐渐被缫丝、织锦、刺绣等工艺所取代,但在西南和中南的苗族、瑶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民族中,蜡染仍以其古朴清新的风格代代相传,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织、绣、染不仅形式多样、工艺精湛,而且文化内涵丰富。没有文字的民族利用织、染、绣的绘画功能,用图案描绘原始图腾,记录历史神话,再现风俗民情,寄托精神向往,使其价值远远超过实用和装饰功能。老照片馆展示了一批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调查照片,由著名的民族学家、摄影家坂本先生拍摄。庄先生拍摄的这些照片内容非常丰富,反映了当时彝族、羌族、藏族人民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生活习俗等实际情况。它具有很高的民族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从照片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有着敏锐的民族学眼光,以及高超的摄影技术和审美意识。作者优秀的综合素质使得这些照片不仅具有学术性,还具有艺术性。照片中有战争场面、宗教仪式、日常生活,还有许多反映服饰演变的画面,清晰地展现了上世纪初四川与西藏接壤的西康地区各民族的社会面貌。有些内容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这些老照片更加珍贵,更有历史价值。在中国南方民族中,苗族服饰是最多彩的。苗族有100多个支系,服饰有100多种,从精致华丽的石洞苗族服饰到原始粗犷的南丹苗族服饰,风格各异,风格各异。贵州是苗族服饰最精致的地方,优秀的刺绣、蜡染、纺织、银饰,充分体现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艺术。
苗族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艺术天赋的民族。他们不仅将文化传统注入口头文学,还将文化传统注入服饰图案,包括讲述人类起源神话的《蝴蝶妈妈》和讲述苗族先民英雄故事的《江阳射日月》,以及追溯苗族先民悲惨迁徙历史的《黄河》、《长江》、《平原》、《城市》、《洞庭湖》。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苗族一样把服饰图案当作史书,深刻地表达历史,代代相传,作为苗族的标志。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服饰文化。
汉族的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精神信仰、社会习俗和审美情趣密切相关。汉族服饰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图案,反映了几千年来汉族人民为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而进行的巧妙技艺和理想创造,也展示了他们与少数民族长期的、多方面的文化交流。汉族服饰的材料、色彩、造型、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其针法、点点滴滴都体现了汉族人普遍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特征,含蓄、典雅、端庄、淳朴。
汉服馆展示了近代汉族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服饰。由于不同的风俗和背景,汉族服饰既有统一性,也有差异性。其多姿多彩的文采和多样的形式远远超出了这个小展厅的容量,但该馆借助文字、表格和图片,尽可能全面地介绍了汉族服饰的大致面貌。
(资料来源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服饰的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民族服装博物馆曾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展品——最佳制作奖”,是目前中国最好的服装博物馆之一,收藏有中国各民族服饰、饰品、布艺等一万余件,以及近千幅上世纪30年代彝族、藏族、羌族生活图片,极为珍贵。民族服装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包括少数民族服装馆、苗族服装馆、汉族服装馆、金工首饰馆、织锦刺绣蜡染馆、奥运服装馆、摄影馆等7个展厅,以及供广大青少年和公众学习、了解、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装工艺学习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它高举奥林匹克理想,通过独特的艺术设计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特征。北京服装学院凭借其专业知识和设计实力,为这项体育赛事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5年6月5438+2月,BOCOG正式启动奥运制服设计项目向国内外招标,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并组成设计团队,提交了设计方案。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主要由北京服装学院奥运服装设计团队提交的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志愿者服装设计方案,从国内外200多个方案中脱颖而出,通过评审。之后,学校提交的奥运会、残奥会火炬传递服装、中国运动员获奖服装、仪式服装设计方案也通过了BOCOG、国家体育总局和国际奥委会的评审。学校还完成了这些设计方案和其他一些奥运服装,如制版、样衣制作、模特展示等。
奥林匹克服装馆展示了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和生产的各种系列的服装和相关材料。它们构成了本次盛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将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教学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