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的任务
2.本草记载不详,导致后来品种混乱。如《本草经注》说:“白头翁遍地,根旁有白绒,状如秃顶老人,故名。”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多种毛状根的植物与白头翁混生,造成了20多种白头翁药材,分属毛茛科、蔷薇科、石竹科、菊科等不同科。
3.有些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如《名医阿别录》中最早记载的白附子药材,均为毛茛科植物黄乌头的块根,而天南星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近代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作为白附子使用。它们的疗效不同,如何改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一种药物有多个主题是很常见的。《中国药典》2000年版记载的许多常用中药来自2、3、4、5甚至6个种(如鲍鱼),有些中药甚至来自不同科(如通草)或同一科不同属的几种动植物(如老鹳草、水蛭等。),导致中药质量难以控制。
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复杂,发掘祖国医药遗产的途径;
1,通过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努力做到一物一品。如《中国药典》已将报春花科植物金钱草、豆科植物金钱草、唇形科植物活血丹分别收为金钱草。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化,正确继承古代中药生产和用药经验。比如阿胶的原料,唐以前以牛皮为主,宋明时期牛皮和驴皮并用,清朝以后用驴皮,沿用至今。
3.对古方药物品种的研究,有利于医方的发掘和传承,并为新药研究提供依据。比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通过研究葛洪在黄花蒿中治疗疟疾的药方,再通过对历代黄花蒿所用品种的考证,结合科学实验而实现的。
4.考证一些道地药材和地方志的品种,往往能提供一些历代本草没有记载的材料,解决品种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历代都没有罗汉果的记载。最后,从清代临桂县志和永宁州志中发现,不仅有罗汉果的名称,还有其形状、味道和效用,为罗汉果的药用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再比如,我在研究鸡血藤膏的时候,查了顺宁附片和云南通志,都去南方了。
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在有许多野生动植物不知道它们的用途。一旦《本草纲目》等本草中收集的药物能够得到明确的考证,根据植物亲缘关系的线索,将有助于新药品种的开发和利用。
6.将本草考证与当前药用品种考察相结合,可以纠正历史错误,发现新品种。比如虎爪和天南星不是一个东西,但虎爪其实是半夏的块茎,纠正了《本草纲目》中将天南星合在虎爪下,视为一个东西的错误。
总之,中药品种的考证和整理,对于澄清中药品种的混乱,努力做到一事一议,从源头上保证中药质量,做到品种正确、质量优良、稳定可控,继承和发掘祖国医药遗产,开发新的药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一)中药材及饮片的鉴别。
目前,中药材的真伪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些常用中药材出现了假冒、掺假、掺假现象。除了历史根源,原因还有:
1,错种、错采、错采、错卖、错用。比如种植大黄时,误种为西藏大黄、河套大黄;错把过路黄(过路黄)当风寒草(多果过路黄);在市场上,大量十字花科植物的种子被当作菟丝子出售。用石竹的根填充桔梗;用人参马铃薯的块茎填充山药;在山西、四川、江西、湖北等地,也出现过将毒性极强的小檗科桃儿七误认为龙胆,导致中毒死亡或致残的情况。
2.一些名称相近或形状相近或成分相近的变种之间存在混淆。如果将粉防己、防己、防己、防己的名称或用途混用,则粉防己属于马兜铃科,含有马兜铃酸,且只有粉防己属的粉防己才能提取“汉脊松”的原料。云南枣仁作枣仁,四川射干作射干。
3.有的人故意造假,假的才是真的。比如有钱的白蛇,可以被银环蛇的成年蛇切成条状,与其他小蛇头相连盘成小盘,用环纹被其他幼蛇假冒,甚至被其他幼蛇用白漆在蛇身上假冒。薯片可以用来加工假的白色填充的附属物;阿胶里面是用其他动物的皮(比如马皮)做成的胶。
中药质量关系到中药的临床疗效和国际化,质量是中药的生命。中药品种明确后,一定要重视质量检验。品种正确但不符合药用质量要求的,不能入药。
除品种外,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有:
1,栽培条件不当,黄芪木质化增加,栽培防风枝。
2.采收期不同,加工方法不同,有效成分的种类或含量也不同。比如茵陈蒿,以前只用幼苗。后来通过研究发现,茵陈的三种主要利胆活性成分在开花前期和秋季开花结果期含量较高。所以药典规定茵陈蒿有两个采收期,春季幼苗6 ~ 10 cm高时或秋季萌芽时,前者称为“茵陈蒿”,后者称为“茵陈蒿”。金银花阴干,晒干,蒸干。绿原酸含量不同,蒸加工的绿原酸含量高。
3.同样的药材,产地不同,品质也不一样。比如广藿香和广州石牌广藿香比较香,含挥发油少,但是广藿香的含量很少。
4.储藏时间,如荆芥挥发油含量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鲜细辛有较强的镇咳作用,但存放6个月后无镇咳作用。储存不当会放走虫子,发霉,油污,风化。自燃等。
5.如果在运输过程中被有害物质污染,必然会影响质量。
6、非药用部分超标沉香混大量无树脂木,山茱萸混大量果核,山楂不去核入药。
7.掺假薏米拌高粱米,红花拌细红砂或锯末,海马填鱼粉,冬虫夏草插铁丝,天麻拌铁,全蝎拌土盐,桔梗当人参。
8.一些药材如人参、西洋参、三七、五味子、黄柏、丹参等。被提取出来然后流入市场。
中药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的含量。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往往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依据。中药中有一些活性成分至今不明或没有准确的含量测定方法。提取物的测定方法有助于考察它们的质量。中药质量的评价方法发展迅速,可通过药效学、免疫活性、化学模式识别结合药效学和指纹图谱对中药质量进行评价。
最终解决中医的真伪优劣问题是复杂而艰巨的。要实现中药名称准确、质量可靠,必须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同时加强市场的监督管理和执法,杜绝假冒伪劣药材。
(2)中成药的鉴别
《中国药典》(2000年版)载有458种中药处方制剂,但全国各地药厂生产的中药制剂已超过5000种。中成药的鉴别方法与中药相同,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中国药典(2010版)中成药常用的鉴别方法为显微镜鉴别,已成为控制中成药质量的有效常规方法和质量标准之一。定性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含量测定主要采用色谱法和光谱法。我们将在第二讲中详细阐述这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