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于世龙(康熙私访的大臣)怎么敢叫他“龙”?

不知道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究禁忌。皇帝的名字,自己祖先的名字,或者其他重量级人物的名字,比如孔圣、关胜,从来都不能轻易说出。而一旦谈到含有这个词的词,也要小心绕开。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也是一部禁忌史。历史的变迁不断使新词成为书写中的禁忌。无论是默认名还是同义词替换,任何一本古籍都难逃被涂改的命运。

所谓天子,一下子把与之相连的普通汉字变得神圣起来。我们现在熟悉的“嫦娥”是为了避免中国皇帝刘恒的禁忌而由“姮娥”改变而来的。唐太宗时李世民的出现,把唐代无数文章中的“民”字改成了“人”,柳宗元写了“养民”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说法(见《种树骆驼传》)。当时人们的认识是:宁可意义不明,句句无理,也绝不敢计较此事。

有时候连同音字都要避免,很可笑。如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因其父名叫李金素,“金”与进士“金”谐音,终身不得以进士试。还有一个人叫袁德义,因为他爸爸叫,而“高”和“高”是谐音,所以他舍不得吃糕点。更何况,宋高宗的名字是赵构。他为了避讳,甚至禁用了祖、苟、苟等50多个同音字。

一不小心触犯了禁忌,轻者被骂,重者丢掉性命。在明清残酷的文字狱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

但到了汉魏六朝,却是另一番景象。人们似乎不太在意禁忌。比如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太监曹腾的养子,曹腾的父亲叫曹节,曹操给汉献帝当皇后的女儿也叫曹节,这并不忌讳。当然,我们可以说曹家不落俗套,或者说魏晋有一定的风度,但在当时,有相当多的事情是带着尊重和忌讳互相取笑的。

《世说新语·排调》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刘义隆还有两辆陈* * *的车,叫钟满载,也就是朱小红开的车。和它比起来,就差远了。我一到就笑了:怎么这么晚才见人?看着大清远去。会回答:正确实用,为什么要在一组?帝二问会:高要是什么样的?答:我虽不及尧舜,但赶不上周、孔,一时也是书生。”

钟会的父亲钟友,三国时著名书法家,与姚谐音。司马昭为了嘲弄钟会,故意触犯父亲的禁忌。而钟慧也不甘示弱。司马昭的父亲是司马懿,他的同车同伴陈谦和陈泰的父亲分别叫陈娇和陈群,陈泰的祖父陈傲说:“正确的时候为什么需要分在一组?”总之,所有的家属都传达了。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讲的是钟会的哥哥郁忠,他的对手变成了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内容更简单,但实际上大同小异:

“郁忠黄门郎,机警无比,坐在景王旁饮泣。陈群子宣伯和吴坐在一起的时候,景王说,高要是什么样子的?右图:古老的伊势。顾说,玄伯和说,“君子不像周,而群不像党。"

显然,其中一个故事是另一个故事的变化。反正看得出来,当时这个题材的谣言很流行。当然,拿别人的祖上开玩笑,也要看清楚目标。不熟的人之间还是少来为好,不然只会加重彼此的厌恶。

龙字是不忌讳的,除非王朝的皇帝或者他的父母长辈,他们的字号里有龙字来避讳。于世龙的原名是于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