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刘晓东

《三峡好人》是由贾的纪录片《东方》衍生而来。

东方:贾和刘小东的共同艺术行动

标题:东方

监制:丹波周强

监制:余力为朱炯

策划:刘晓东宋静

艺术顾问:林旭东坦博

导演:贾

摄像:贾、、周永康、

录音导演:张洋

作曲:林强

编辑:孔劲蕾

制片人:王米·东丈

类型:纪录片片长:70分钟

首映时间:2006年9月5日(威尼斯电影节)

摘要

2005年,中国奉节。

画家刘晓东到三峡地区创作油画《温床》。12个拆迁工人成了他的素描模特。这座有着2000年历史的城市因三峡工程的修建即将消失,画家在与模特的相处中被现实征服。

泰国曼谷,2006年。

《温床》第二部在曼谷举行。刘小东邀请了12位热带女性为他们写生。炎热的城市让女人们昏昏欲睡,但地上的水果依然鲜亮。画家们因为体力消耗越来越累,但女人们打破了他们的眼睛,唱着欢快的歌曲。

两座城市都有河流经过,永远不会回头。

生产介绍

2002年底,刘晓东去三峡旅游,看到正在搬迁的三峡县城,创作想法萌发。直到2003年非典爆发,刘小东创作了第一幅关于三峡的油画——《三峡移民》(200cm×800cm)。

2005年下半年,刘小东和贾一起去了三峡,创作了油画《温床》和以刘小东为主角的纪录片《东》。

贾论“东”

第一,为什么拍《东》

首先,这部电影不是因为三峡拍的,而是因为小东要画画,所以邀请我拍纪录片。本来很好奇他的工作状态,到了那里是怎么开始工作的,又是怎么面对画中人的。我没去过三峡,但第一次喜欢上他画的三峡。我也对那个地方产生了兴趣,和他一起去了。这部纪录片是关于他的绘画来表达他对这个地方的感受。小东选择这里是有他的理由的。它正在消失,一切都在改变。今天这个人在,明天这个人可能就不在了。他可能离开,也可能死去。所有这些东西都在流动和变化。小东在创作的时候基本都在跑,比如和光竞争。在他选择绘画的地方后面有一座建筑。如果他不快点画,太阳很快就会被挡住。在工作现场,我渐渐进入了所谓画家的世界。

让我感动的不是他选择三峡这个巨变之地,而是他对生活本身和人本身的热爱。在小东的地方,他面对的是同一个人——拆迁户。他表达的是一种只有在这个特定人群中才能呈现的美感。你会觉得他内心对他笔下的人物充满了感情。这是这次三峡之行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第二,为什么用“东”做标题?

我也是一个艺术爱好者。一直想发现他绘画世界里的“秘密”。现在回头看他以前的一些画,会发现他有一个不变的亮点,就是每一幅画里的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美好。“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之类的词语,并不能概括他作品的意义。他对物体本身和生活有着最直接的爱,这种爱是非常自然和原始的。在包装已经失去本色的当今社会是非常难得的。我的纪录片叫《东方》,名字里用了一个字。它也暗示了我们所处的位置和态度。

第三,为什么要和刘晓东合作?

在一起工作是很自然的,基础就是所谓的艺术观点,所谓的对作品的感受也是相当一致的。我电影里的人都是走在大街上的普通人,小东画里的人也是最普通的普通人。但它们有它们的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人?面对这些人,如何表达他们的生存状态,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生活在三峡的人们经济和生活条件很差。人们依靠那条河生活。搬家后,他们未来的生活可能没有着落,但就每个人而言,他们会让我们发现,幸福并不能完全用金钱来衡量。我们遇到一些人,他们的生活还是很活跃的。他们没有太多的沮丧、痛苦和犹豫。人活得好,挣一块钱两块钱也开心。真的很好。

我们整个摄制组回来后,很多人都非常怀念在三峡的感觉。找到最初的快乐是最重要的过程。比如这部电影以后怎么上映,有多少人喜欢,能传播多远,我最不会在意。因为主要的幸福已经过去了,就像生孩子一样,你珍惜一个生命,看着他长大你很开心,但是最怀念的是最初的恋爱和生产过程。回来后发现自己很稳定,觉得生活其实对你来说已经足够好了!

刘晓东谈“东”

一、为什么要画三峡?

我总是害怕——我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什么,然后就变得娘娘腔了。所以我总是愿意贬低自己,让自己不那么重要,不那么自以为是。只有当一个艺术家与当地生活有一些联系时,他的作品才能更新鲜,更有力量。如果我不去三峡,我可能会去其他类似的地方。在北京,很多人关注它。作为一个画家,我觉得有点用,比如展览,采访,书籍...但当我面对三峡和那些即将被淹没的小县城时,你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虚荣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这个时候,你会重新思考很多问题。如果艺术总是作为祭品呈现在神圣的殿堂里,那个人就会变得空虚。在三峡,艺术不如床垫值钱!不比床垫有用!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也对别人没有影响。我想放低自己,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我几次去三峡创作,表达我对三峡人命运的关注和感受,而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述和记录。

二、与贾合作的感受

我觉得从事影视艺术的人更有意思。他们的想法一般都比较活跃,总会有一些新奇生动的想法,所以我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但是拍电影真的太难了。贾从凌晨5点拍摄到凌晨3点。他真的太喜欢这个职业了。如果是我,我早就崩溃了。因为他要处理的不仅仅是艺术问题,还有太多的想法让他无法决定。

主要创作介绍

贾与纪录片

2006年,纪录片《东方》入围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竞赛单元。

2005年,他成为法国真实电影节的评委。

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

2002年,纪录片《公共场所》获得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纪录片《狗的状况》入选戛纳电影节导演两周。

贾和

2000年,《站台》成为第5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的官方竞赛影片。

2004年61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官方比赛影片。

2006年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方”地平线单元竞赛影片

刘小东与电影。

1992主演王小帅首部电影《冬春的日子》。

1992张远电影《京杂种》制作设计师。

1995他的画作《儿子》是根据张远的同名电影改编的。

2000年,他的画作《自古少年出英雄》取材于王小帅的电影《十七岁的自行车》。

2004年,他和王小帅一起客串了贾的电影《天下》中的两个新富。

2006年纪录片《东方》

贾:

出生于1970,山西汾阳人。1997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1995开始从事电影导演工作,现居北京。法国电影手册评论说,他的第一部故事片《小吴》打破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复兴和活力。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的希望之光”。贾还参加了大量的国际文化活动,成为当今亚洲最活跃的电影导演之一。

2004年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

主要作品:

小武(1998,107分钟,专题片)

平台(2000,193分钟/154分钟,专题片)

公共场所(2001,31分钟,纪录片)

狗的状况(2001,5分钟,纪录片)

任逍遥(2002,113分钟,故事片)

世界(2004,108分钟,故事片)

刘晓东

1963出生于辽宁。

1988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学士学位。

1995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硕士学位。

1994从今天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个人展览

1990刘晓东,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中国。

2000年刘晓东1990-2000,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中国。

刘晓东,美国旧金山LIMN画廊。

2001刘晓东,LOFT画廊。

刘晓东2002年在东海,台湾省东海大学艺术中心。

2003年生活状态,台湾省诚品画廊。

2004年金门碉堡艺术展-18个展,金门,台湾省。

三峡移民与新移民,环碧堂画廊艺术文献仓库,中国,北京。

2006悉尼双年展

公共收藏

1993日本福冈美术馆

1995中国美术馆中国

1997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中国上河美术馆。

1998中国东宁美术馆。

1999中国上海美术馆。

澳大利亚昆士兰艺术博物馆

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1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

刘晓东绘画温床介绍

《温床》是艺术家刘晓东于2005年至2006年完成的绘画项目。该项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于2005年9月在三峡奎山周围完成。期间,刘小东做了一个从当地请来的12农民模型的场景素描。第二部分将于2006年在泰国曼谷的唐画廊完成。在此期间,艺术家将邀请12泰国女性在泰国唐朝画廊进行素描和展览。第三部分,两幅作品及其场景将参加悉尼双年展。

温床项目关注亚洲正在发生的城市化进程和移民潮。世界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和来自农村地区的数亿移民正在地球上创造巨型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城市化,即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但也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中国自1993以来计划实施的三峡库区移民,不仅属于这一世界性的移民浪潮,而且其被动移民的方式也不同于其他移民。而且,在移民库区家园被淹没的同时,一个全新的三峡水库将会诞生。这位21世纪超级英雄,不仅是中国跨世纪移民的直接受益者,也将不遗余力地捍卫在城市化进程中飞速发展的中国。与中国不同,泰国的移民情况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主动移民。在这个项目中,刘小东通过绘画延续了他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亚洲现实的人文关怀。艺术家试图通过对称的图像来反映亚洲的移民潮。

温床项目共有两组作品,每组5件,分两组展示,尺寸均为250cm×250cm。作品内容也由两部分组成。一组是艺术家对三峡夔门当地农民的现场写生;另一组是泰国曼谷艺术家的现场素描。这些作品与刘小东以往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完全是现场速写,没有任何摄影、录像等影像再现手段。除了对移民浪潮的人文思考,温床项目也将是一场手绘与机械复制的较量。按照艺术家自己的话说,他之所以选择这种关注城市化进程和移民浪潮的创作方式,是为了“让死去的绘画活过来,拒绝摄影、影像等科技手段,企图回到过去,用手绘记录世界的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