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什么?

东南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复杂地区,其文化发展灿烂辉煌,既融合了众多外来文化,又保持了本土文化的鲜明特色,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和兼容性。

东南亚文化在世界文明舞台上的地位如何?它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一)东南亚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

殖民时期,东南亚学的研究掌握在欧美人手中,尤其是西方宗主国——英国、法国、荷兰、美国的学者手中。他们站在西方研究的立场和角度来研究东南亚的殖民地,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持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并带有种族主义偏见。他们往往把东南亚看成是欧洲对外扩张的延续,是属于欧洲的地区,不恰当地夸大了西方对亚洲和东南亚的影响。这样塑造的东南亚和亚洲的历史,不可能是一个客观全面的形象。此外,由于东南亚过去受印度影响较大,一些西方学者研究东南亚历史,夸大印度的影响,认为古代东南亚一些国家是所谓的“印度国家”,甚至是印度人殖民的殖民地。一些印度学者从“大印度”和“印度中心论”的观点来研究古印度与东南亚的关系。

诚然,我们也要注意“中国中心主义”的偏颇。目前,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许多学者提出,要客观认识“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不能把从中国角度的观察扭曲成“中国中心主义”。那也是错的。研究东南亚的历史文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当地的角度去理解,也就是从东南亚本身的历史发展去理解。

二战后,一些研究东南亚的学者,包括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学者,努力摒弃长期以来主导东南亚研究的“欧洲中心主义”和“印度中心主义”的偏见和旧知识,将东南亚国家的历史文化视为中国文化的延伸,并有意识地从东南亚自身发展的角度进行观察。他们强调东南亚文化的主体性和连续性,以丰富的研究雄辩地证明东南亚有其鲜明的文化特征,并指出不应片面夸大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D . G.E Hall在其名著《东南亚史》中提出,“东南亚是一个就其自身条件而言值得关注的地区,而不仅仅是在与中国、印度或西方接触的时候。”他明确指出,要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东南亚的历史和文化,而不是从其他任何角度。尽管霍尔本人在《东南亚史》一书中某些章节的阐述中,往往无法摆脱“欧洲中心”的束缚,但他强调东南亚主体性的上述观点是有见地的,也是可取的。

另一方面,东南亚的发展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可能的。东南亚文明是世界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来文化是东南亚历史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东南亚与世界两大文明古国印度和中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深受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因为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汇和接触的十字路口,东南亚国家还受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明的影响。因此,东南亚地区和国家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都打上了亚洲两大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的印记。拒绝承认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认为古代东南亚文明领先于其北方和西方邻国,这无疑与迄今所知的历史现实相悖。

东南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类型复杂,各国发展不平衡。一些学者否认它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但在东南亚的多元化发展中也能看到其相对的统一性和整体性。20世纪20年代以来,研究东南亚的学者注意到了这一地区在历史和文化特征方面的一些相似之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诞生了一系列新独立的东南亚国家。东南亚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把东南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英国学者霍尔(D.G.E Hall)的伟大贡献在于,他的《东南亚史》是第一部涵盖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性通史。美国学者约翰·f·卡迪继承了霍尔的思想,他的《东南亚的历史发展》和《战后东南亚》并不是对各国历史的孤立论述。这是两部关于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相互关联的综合性研究著作。澳大利亚学者安东尼?里德教授的《东南亚贸易时报:1450-1680》也是整体研究东南亚的重要著作。他的两卷本巨著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贸易时代东南亚生活的方方面面。

卡迪在《东南亚的历史发展》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个广泛分布的地区,也就是目前所称的东南亚,曾经有过相互密切接触的历史,从外面看并不十分明显。也许这个地区最独特的特征是它的岛屿和大陆之间的差异,土壤和地形的多样性,各种各样的民族,以及非常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发展水平。”但他指出:“可以确认的是,历史上有三四个因素将这一地区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因素都涉及到区域内的关系,并起着连锁反应。”(3)那么,东南亚各国之间互联互通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是由哪些因素或从中可以看出的呢?

首先,东南亚有自己固有的文化。古代东南亚国家并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印度文化,而是有选择地积极吸收。毫无疑问,东南亚深受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在印度宗教和文化传入之前,东南亚并不是文化真空,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赛黛西曾经对东南亚早期固有文化的特征做了精辟的概括:从物质文化方面,有水稻种植、牛和水牛的驯化、金属的初步使用和航海技术;在社会结构方面,妇女和母性的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及灌溉农业的需要所产生的组织;在宗教上,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和土地神,祭祀场所建在高地,石瓮葬和石棚葬;从神话的角度来看,都是宇宙二元论,天中间的山与海相对,鸟与水族馆相对,住在山区的人与住在沿海的人相对。

第二,外来文化传入后,东南亚当地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有选择地吸收,逐渐形成了东南亚各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灌溉农业,继续在东南亚形成了发达的农业文明,或称稻作文化;农村村社的长期保存和双重继承制度的存在是东南亚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此外,原始拜物教与外来宗教的结合赋予了东南亚宗教新的特征。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传入东南亚后不再保持原有形态。他们已经被本地化和民族化了,所以他们可以在东南亚国家扎根。释迦牟尼的佛教传入缅甸后,与当地的神灵信仰相结合,各种神灵的偶像常被供奉在缅甸佛塔中,成为其特色之一。东南亚国家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也保持了自己的传统风格,并在吸收了印度、中国和阿拉伯的文化营养后获得了新的发展。

第三,东南亚的相对统一性和完整性,不仅表现在它的历史、地理、文化相对独立的单元,即独立于东北亚、南亚、澳洲,还表现在东南亚国家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与印度、阿拉伯和中国以及东亚国家的陆海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联系。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后,东南亚国家被不同的殖民国家殖民统治。殖民时期,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纵向联系比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横向联系更为紧密。另一方面,由于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它们的经济和贸易与世界市场和商业贸易网络紧密相连。20世纪初,东南亚与世界以及东南亚国家内部的联系得到了加强。

第四,二战后,东南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民族独立的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东南亚新兴民族国家正试图重建传统纽带。为了建立区域合作,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1984 1文莱独立后立即加入该组织。1995之后,东盟加速向“东南亚一体化”的目标发展。到1999,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相继加入,东南亚十国组成“大东盟”。东南亚国家在多样化中寻求统一,东盟的建立和扩大标志着东南亚地区联系的新发展。

目前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一个思路,是地区发展的一个设计,是进入21世纪和未来发展的蓝图。2008年东盟国家通过的《东盟宪章》提出建立“东盟* * *体”,首先是经济* * *体,同时是政治-安全合作体和社会-文化合作体。这是东南亚区域一体化的一个发展过程。现在它正处于建立东盟经济联盟的阶段。这种区域一体化的要求,既是东盟国家通过联合自强的政治经济需要,也是在当前全球化和区域化时代维护本地区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需要。

于是,越来越多研究东南亚的学者观察东南亚的发展,强调其文化的主体性和连续性,逐渐形成一个新概念:东南亚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我们在研究东南亚文明时,既不能忽视东南亚的多样性,了解东南亚各国历史文化的不同特点,又要注意这一地区的相对统一性,要作为一个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密切相关的相对独立的单元进行综合考察。

(二)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基本特征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亚洲各国发展到了不同的状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从亚洲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影响中可以看出,由于各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处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高级阶段的国家和民族在一定阶段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有什么特点呢?

1.中国领先的文化对东南亚影响深远。

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学者认为,在历史上,以中、日、韩、越文化为标志的中华文化圈,也有学者称之为“汉文化圈”,是以儒家思想为重心,其次是中国化的佛教哲学和中国的道家哲学,即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文化。这种文化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

包括越南在内的东南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复杂地区,不仅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还受到中国文化的传播,进而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近代,西方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国家。东南亚既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又保持了当地文化的鲜明特色。其中,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影响较大,如越南、新加坡等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一些马来西亚学者也将马来西亚文化视为自己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植根于中国文化的“马来西亚文化”是“中国众多民族文化中的一种”。

2.传播和交流的方式有很多,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交流。

在中外关系史上,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是人,物质的交流也要通过人。人们通过个人或集体行动、旅行、贸易或迁移相互联系和交流,传播和交流思想和材料。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过程中,有使节往来、经贸交易、礼品图书、艺术交流、移民、留学生与僧侣互访等等。其中,以“朝贡贸易”和民间交易为形式的经贸交流和宗教交流,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史料表明,中外关系的开端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而官方接触和建交往往是在民间交流之后。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外关系史时,既要重视国家关系的建立,也不能忽视民间交流的研究。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国家关系的发展往往更有利于民间交流。然而,人文交流往往是建立国家关系的先导。当国家关系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受阻时,比如明初严格执行海禁,朝廷三令五申,敢有私益,“与各国交换市场”的人,就会“重视法律”,但民间交流仍在继续。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主要以传统的朝贡方式进行,由国家垄断。但是,人们出海谋生,进行海上贸易。在明清两朝实施海禁期间,民间的海上贸易并没有停止,反而有所增加。

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历史,会发现这样一条轨迹:人民往来——交通要道的开发——经济文化交流——外交关系的建立——更加广泛的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以人为本、国家主导、官民并举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方式。华侨华人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为东南亚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

3.和平非暴力的交流是发展的主流。

在中国与东南亚邻国关系的历史长河中,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交往与友好关系是发展的主流。虽然历史上也有统治集团发动的战争,但与那些战争相比,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两千多年的友谊、经济文化交流互动,留下的痕迹要深刻得多,发挥的作用也要广泛得多。《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史》以经济文化交流和和平友好往来为主,其基本理念是“和为贵”、“和而不同”。中国文化对外来宗教文化一直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这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的主导方面。

诚然,在研究中外关系时,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忽视和回避的。因为在整个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国家之间的战争或侵略是不可避免的,是国家政策在国际关系中的一种表现和延续。总的来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和平的,有时也会发生战争。研究中外关系史要以史实为依据,具体分析。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简伯赞先生曾指出,我们“既不专写战争,也不写和平,也不要把战争从历史中删除,更不要把人们所熟知的战争删除,按照我们的主观意图写一个历史上没有也不可能存在的和平的局面。”我们应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目,而不掩盖历史上中国王朝的对外战争。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从历史上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主要是和平友好交往的历史,双方的战争屈指可数。中国和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战争和军事冲突。比如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都没有见过面。与缅甸的战争只有两场,与印尼的战争只有一场,主要是在元朝。第二,越南战争虽然多,但要具体分析。越南建国后,中越之间的战争年代很短。从吴权灭南汉,经过丁、、李、陈、胡、后李,到阮朝,* * *约65,438+0,000年,其中战争只有20年左右,每次战争之后,两朝为了和睦相处,都采取了和解的策略。可见,两国历史上交战的时间只是短暂的瞬间,只是历史发展中的几个小漩涡,两国和平友好交往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此外,由于地理上的联系和悠久的历史纽带,中国和越南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比其他一些亚洲国家更加密切。

研究中外关系史,包括和平与战争,进行历史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平友好是中国与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关系史发展的主要内容,这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很有帮助。

对战争的作用和影响也要有辩证的认识。历史事实表明,战争有时客观上促进了国家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学者指出:“文化交流有意想不到的渠道,这在当时是意想不到的,即战争和掠夺也会创造文化交流的机会。”

4.双向互动是交流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史上,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和突出的特点。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既要关注中国先进文化对东南亚国家的巨大影响和推动,也要关注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影响和推动。这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从中国学者的角度,要注意研究和正确反映中国在东南亚和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在这方面,我们自己的研究显然还不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及其在中国的国际影响还没有一部有影响的专著,但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读书。例如,他曾指出,天文望远镜的自动传动钟机第一次出现,不是一般认为的19世纪初的欧洲,而是2世纪的中国。第一架赤道式仪器不是在乌兰尼堡或维也纳的作坊里制造的,而是在中国的首都元朝。可见中国人在一些发明上往往名列世界前茅。

中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奉献给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其中,中国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传播,对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起到了催化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马克思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是预言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粉碎了骑士阶级,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成为了新教的工具,成为了总体上科学复兴的手段,成为了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有力的杠杆。”

然而,中国的高度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创造不仅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吸收和融合了亚洲和世界文化的精华。几千年来,中国不断地从外国,特别是从东南亚的邻国,学习许多有用的东西,引进优秀的产品,先进的科技和文化。

如前所述,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始于秦汉,历经隋唐至明清两千多年,高潮迭起,一波接一波,规模日益扩大。如明初郑和船队七下西洋,途经东南亚,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高潮。郑和船队的远航把中国的工艺产品和生产技术带到了西方,促进了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时,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双方的商品交换和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并使中国移民大量到东南亚寻求发展。

在历史上,许多中国人南迁到东南亚。中国移民是在东南亚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和桥梁,他们为东南亚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比如1285年,元军歌手李元吉被俘,长期居住在越南,将中国传入越南。《越史》记载:“李元吉传古有戏,西王母献蟠桃等列传...感动人让他们难过,同时让他们开心。中国(越南)从此有了戏。”1350年,元朝著名杂技演员丁庞德带着一个小家庭来到越南陈朝,教越南人爬杆的技艺。越南有了“从现在开始的危险一极”。到了明代,中越两国人员往来增多。在明军征服越南期间,部分中国军民留在当地没有“北归”。与此同时,许多越南人来到中国,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阮安对北京建筑的贡献。阮安于永乐五年入宫为宦官。他擅长规划,尤其是工程建设,在北京建造宫殿和皇城时负责整体设计。他设计的故宫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包括前三殿(故宫、中继殿、建济殿)和后三殿(干青宫、交泰宫、坤宁宫)。北京建城后,建筑布局对称,雄伟壮观。阮庵对北京的九门城楼、五福、六部、诸司龚宇等建筑,以及杨村驿的河道治理都有很大的贡献。

可见,东南亚的文化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不断创新的历史。东南亚文化发展与交流的主旋律是相互的交汇与融合,而不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在漫长的相遇、碰撞、相遇过程中,文明之间的冲突只是暂时的,处于次要地位,而和平的交融与相遇、交流与生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三)当代东南亚文化发展与交流的新特点和发展前景

“温故而知新”,东南亚文化及其交流有着繁荣的过去,也必将有更加辉煌的未来。在一个空前活跃和开放的时代,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以及各国现代化的发展,东南亚必然会出现一个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的高潮,而当代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和交往的迅速发展成为东亚国家现代化的巨大推动力。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淀,构成了东南亚文化复兴的精神基础。东亚和东南亚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战后的重新崛起和迅速发展,为新世纪东亚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战后东亚(包括东南亚)重新崛起的历史表明,东亚传统文化经过创新、改造和转型,保持其和谐、包容、合作的精神,发扬其集体主义的作用,重视文化教育和智力开发的发展,将具有更大的凝聚力。东亚的这种新文化,加上经济、政治因素,对日本、“四小龙”、东盟、中国的经济腾飞和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代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这是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现代化意味着向世界开放,一个封闭的民族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国现代化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开放的步伐会逐步加快。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越高,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就会越来越多。只要中国的现代化步伐继续前进,它一定会努力促进与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会越来越紧密。进入21世纪,在东南亚历史性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文化交流大发展的推动下,当代东南亚的文化发展、传播和交流以罕见的规模迅速发展,为各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中国的繁荣发展对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是巨大的机遇,而不是威胁。

第三,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特别是当代东盟的建立和扩大,东盟10+3和10+1协商机制的形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亚峰会的召开和东亚区域合作的逐步推进,将使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联盟日益紧密,并走向协商的制度化。

第四,在当代网络信息时代,东南亚文化发展迅速。现代传播手段、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以及大众文化传媒的广泛兴起,为文化传播和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东南亚国家之间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将会加速和扩大。

当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呈现出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的新局面和新特点,交流日趋制度化。政府、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同步合作,特别是在科技合作、人员培训、学术交流、文化考察、考古发掘、图书展览、文艺和武术表演、青年团体互访、建立孔子学院、举办国际运动会、博览会和文化旅游等方面。内容极其丰富多彩,规模空前,频率极其密集。特别是人员往来和留学生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东南亚国家之间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从全球和区域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东南亚是亚洲文化发展和交流的支柱之一。东南亚各国人民通过更加广泛的接触扩大文化交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认知和精神融合,以实现和谐与发展。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战略互惠或全方位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交流越来越密切。东南亚拥有巨大的人口资源、无限的繁荣潜力和经济活力,是中国的重要邻国。尽管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出现波折和动荡,但2008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巨大,困难不容低估。然而,中国在重新安排经济版图的同时,正通过“睦邻”和“富邻”政策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在当前经济全面复苏的形势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大力发展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的同时,文化交流也必将更上一层楼。

我们相信,只要亚洲国家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开展更加广泛的文化交流,就能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携手为当代东南亚和世界的和谐与发展做出贡献。中国与东南亚文化发展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将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