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的现代化经历了什么?

从西方先进的军事制度和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军队中移植和萌芽的时候起,传统观念、落后意识和儒家文化就在顽强地抵抗,竭力表现自己。一方面,军队的现代化被限制在宗法社会组织中。从统治阶级到清末的国民党统治者,都极力贯彻“忠君”思想,强调遵守伦理道德和儒家道德原则。

受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军官一级和士兵一级的人大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并以此作为部队生活的准则;另一方面,在汪洋小农经济的海洋中成长起来的小农内向型、封闭型价值观,也渗透到中国军队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在军官队伍中,裙带关系与导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般的关系。袁世凯和蒋介石培养的北洋军阀体系和国民党新军阀,如果追根溯源,可以从小农价值观的泛滥中找到源头活水。

透过军事现代化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自私落后、邋遢懒惰、保守不思进取等小农意识在中国军官队伍中的广泛影响。同样,中国军队的基础部分仍然离不开广大的知识贫乏、几乎是文盲的士兵。军官反映的一些弱点在士兵身上更强烈。

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观念是一种社会惯性。在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中,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旧观念所设定的规范,足以引起人们的反思。

如果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几十年间,中国的军队受到了死忠守旧派的叫嚣和唾骂,受到了反科学、反改革的封建教条的抵制,那么,这种对抗从甲午战争开始就基本结束了。但斗争依然存在,而且更深刻地反映在军队内部。尊古轻今,墨守成规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在兵工厂里,“一流的设备”是进口的,而旧武器仍在努力制造;在军营中,“士兵不熟悉武器”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新武器性能复杂,被“停演”和废弃;即使在战场上,将军们仍然遵守着古老的法律,“抱着自己的偏见,认为自己牢不可破。”先进的军事技术不断被忽视,这完全是传统观念和儒家思想造成的,是延缓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原因之一。

因此,消除传统观念的影响,抵制落后意识的入侵,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推进军队现代化的必然前提。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脱离了传统观念,从而同地主资产阶级军队划清了原则界限。这一优良传统必须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告诉我们,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需要一个正确的态度。不可否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落后的中国,要改变现状,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引进一些我们暂时不能生产的先进武器装备,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的。

如前所述,骄奢淫逸的封建保守思想,固守正统教义的封建陈腐教条,反对科学和新事物的封建顽固态度,表现出对世情的无知,是地道的落后意识,是军事现代化道路上的巨大障碍。然而,当传统观念和儒家思想带来的顽固、保守、傲慢的神圣光环被西方“文明”的冲击所黯然失色时,盲目的自卑和崇洋媚外又会大行其道。这在清末新军的编练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末新军编练之初,就强调“一切训练条例依西法办理”,“一切行军申请器械”依西法购置。编练时,新军以德国人或日本人为师,编不模仿德国就模仿日本。从编练的内容和方法来看,都是极力全盘西化。清政府曾向各营发放《西法汇编》、《德军行为准则概论》等书籍,并规定了书中的内容,如兵法、军事装备、测绘、数学等。,作为必修范围,“指导营级军官不时学习,逐渐熟悉服役期”;以及世界地图、东亚地图、沿海港口全图等。,也都是“整体购买印刷,不时翻阅”,“意思是永鼎自以为精通门下。”可见新军盲目抄袭的程度。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盲目性与中国的殖民化程度成正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下建立在民主革命基石上的南京国民政府,本质上仍然是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这个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外下跪,对内残酷镇压。在这个基本特征下,表现在军队建设上,然后从盲目自卑到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军事技术装备都是好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中国人一点也不像外国人。

正因为如此,南京国民政府把无条件学习一切外国军事技术作为改革军队的最后捷径,把引进一切外国武器装备作为加强军队建设的灵丹妙药。这也是中国军队现代化遭遇窒息的另一个原因。

事实上,任何国家的军队建设都与该国的政治性质、经济基础、道德规范和民族文化素质密切相关。试图把外国资本主义军队适用的方法无条件地照搬、嫁接到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军队上,根本是行不通的。更何况,西方列强从来没有想过通过军事现代化来建立一个独立繁荣的中国。提供技术和出售军火的目的,不仅是将中国视为广阔的市场,更是为了进一步控制中国。

他们不遗余力地帮助袁世凯和蒋介石镇压人民,革命力量的“围剿”就是明证。由于长期盲目自卑和崇洋媚外,中国军队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充满了对西方列强的倾慕和缺乏自主性,在受制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崎岖道路上艰难前行。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