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蒋介石在“外忙内和”的方针下,对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损失惨重。为了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蒋介石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到4月1934,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为蒋介石的进攻中心。在“左”倾冒险主义者薄谷开来、李德的指挥下,不顾朱德、毛泽东等同志的反对,在广昌保卫红军,伤亡一万多人。1934年4月28日,广昌沦陷蒋介石,中央苏区北门破。其他军事要塞也相继沦陷。

中央苏区正在逐渐缩小。此时,中央根据地的人力物力十分匮乏,红军已失去打破根据地敌人“围剿”的可能。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总攻,红军完全被动。至此,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1934 10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转移——长征。

1934年,中国* * *领导人犯了方向性和路线性错误,江西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紧急突围,撤出根据地,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杀。当他逃到江西瑞金时,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重新选举了党中央,确立了北上抗日的目标,开始由毛泽东领导军队。从此,我们反败为胜,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意义:1。长征是人的生理极限之间的斗争。

长征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途中战斗两万余次。可以说是时刻面临战斗。有的一天打几次,有的打几天。战斗间隙就是长征,休息时间很少。

关于长征,有这样一组数字:“中央红军在路上总共368天,大决战15天,白天行军235天,夜间行军18天;途中只休息了44天,休息前平均走182公里,一天行军37公里;共爬了18座山,其中5座山终年积雪;穿越24条河流;通过11省份;占领了大大小小62个城市;突破10地方军阀的封锁;出发时有86000人。到了陕北,只剩下6500人了。平均每1公里就有3到4名士兵英勇牺牲。”这还是平均数字,行色匆匆时更是惊人。以泸定桥的飞夺为例。红军战士一昼夜行军240里,疲惫不堪,而且都是崎岖蜿蜒的山路,非战斗减员非常大。这是对人的生理极限的挑战。即使不打架,迄今为止也没有一项运动能像这样考验人的生理机能。

第二,长征是人的心理极限的斗争。

长征途中,每天都有人生病,有人掉队,有人死亡。随时都有可能被子弹击中,随时都有可能被疾病吞噬。途中,战友不断坠入深谷沼泽。当他们醒来时,会发现同伴已经悄然离去。他们一坐下,就再也不会有人站起来。最难过的是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军战士。敌人的疾病、雪山、草原没能征服他们,但几个带糠的馒头却夺走了他们极其年轻的生命(长期的饥饿早已让肚子瘦得像一张纸,再加上极其匮乏的医疗条件,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这个心理挑战不是一天,而是368天!

第三,长征是人类与自然环境极限的斗争。

气候为热带气候,极其寒冷,地表为沙漠和海洋。走了368天,共计25000里,红军什么都经历过。如果说有谁能经历的比他们多,那也只有几个职业探险家了。但红军是武装力量,不是职业探险家。而且他们没有时间,没有钱,没有药,没有设备,也无法和职业探险者抗衡。这是一场与自然环境极限的殊死搏斗。无论谁想否认,都只能睁着眼睛说梦话。

4.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走向和平。

5.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的总方针。

6.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 * *政策路线的胜利。

7.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在军事政治思想上的指导地位。

8.长征的胜利,使中国有了坚实的革命基础,有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坚实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