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实际意义?
1,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需要。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空想社会主义起源于16世纪托马斯·摩尔在英国写的《乌托邦》一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顶峰。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理想,从诞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主要表现为追求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平等、幸福、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价值的基础上,阐释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方法,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破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异,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极大地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实行各尽所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如《生产者党宣言》所说,“代替有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人最终成为自己社会组合的主人,从而成为自然的主人和自己的主人——一个自由的人。”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无论从一种理论、一种运动还是从一种制度来说,都意味着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及其解放密切相关的一种根本价值。”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目标,并对实现这一目标的指导思想、制度保障和主要途径作了初步的论述和阐释。在这些论述和解释中,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论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观,但他们的理论论述和解释勾勒出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蓝图,如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实现社会公正平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价值的本质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统治阶级的价值本质。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个国家的实践相结合,成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转化为一定现实的先驱,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列宁在复杂困难的环境中,在吸取战时* * *政策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在苏俄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重视商品经济和市场、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人民自主管理社会、造就新一代* * *实业家等思想,为落后国家坚持原则和价值观、统一历史观和价值观开辟了新思路。[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论,马克思主义研究,第12期,第13期,2010。列宁的继承者斯大林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指导地位,确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苏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公有制、计划、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党的领导、集体主义、* *生产主义、国际主义等理念上,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很大。
中国* * *产党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 * *生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第一次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诞生了新中国。中国* * *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形成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观,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 * *生产党的领导下,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治制度,全面彻底地实现了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从1956开始,中国* * *产党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经济、政治、文化、医疗卫生、教育等各个方面掀起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 * *产党以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观掀起了全民族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形成了高度一致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公有制、计划经济、大集体、人民民主、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无私奉献、新实业家、反私修、反修、反霸成为这一时期不同阶段的主要价值话语。显然,当“左”的意识形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时,这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已经带上了“左”的色彩和局限。65438-0978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中国* * *产党的指导思想搞乱了,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 * *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投身于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为人民服务、民主、自由、文明、富裕、共同富裕、公有制、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公平、正义、法治、德治、集体主义、爱国、创新、以人为本、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等理念,凸显了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核心。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兴未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与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及时回应。
2.塑造人民积极、健康、科学价值观的需要。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不仅为其公民提供了繁荣发达的经济基础,而且为其公民树立和弘扬了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其精神追求和享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建设大潮和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促使一些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改变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去洗过的一些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不良习惯又泛滥了。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混乱。具体表现如下。
(1)拜金主义盛行。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在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大潮中,一些人产生了拜金主义。“一切都是为了钱”已经成为一句流行的口头禅。于是,有钱有势,和“富二代”、“官二代”、“土豪”交朋友,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各种“炫富”、“炫富”、“炫富”现象层出不穷。“我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已经成为一句著名的网络名言,并赢得了很高的支持率。拜金主义是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商品假冒大国,各种假冒伪劣产品、食品、药品大行其道。特别是地沟油、毒大米、毒奶粉、假酒、注水猪肉等各种劣质食品,以及米拉玛、赫赛汀、特罗凯等各种假药,不仅骗取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有人开玩笑说,中国到处都是出轨、欺骗、赌博,都和拜金主义的腐蚀有关。同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从经济领域泛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被扭曲应用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导致“潜规则”横行。一些党员干部叫嚣“有钱能使鬼推磨”,大肆买官卖官。有些人不以助人为乐为荣,却执意要钱,在救命的关键时刻,在不恰当的时间要钱,以此变相敲诈受害者及其家属。甚至有少数贪官和“土豪”以睡在钱堆里为乐,或者以烧人民币为荣,寻找所谓的快乐和刺激。显然,拜金主义扭曲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和灵魂。
(2)奢侈享乐主义盛行。拜金主义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奢侈享乐主义的诞生。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物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但是,财富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文明的提升。相反,一些已经致富的党员干部和“老板”并没有将财富转化为更有价值的资源,反而沉溺于金钱和物质的过度奢侈,追求生活的奢靡享受。党员中有的干部吃饕餮大餐,住高档宾馆,玩遍千山万水,包养情妇、美女,在贪图享乐、讲排场、更奢靡的不正之风中盛行。一些富人和“土豪”挥金如土,纵情吃喝嫖赌毒,痴迷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甚至到处散布“白天死,晚上再来”的口号。一些地方以发展经济为名,发展“性都”、“浴都”、“爱都”,助长了黄、赌、毒的盛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很多地方还是欠发达地区,人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然而,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奢靡的享乐主义使人沉溺于物质享受和肉体快乐,容易使人陷入情绪低落、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所以享乐主义的滋长蔓延,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只能滋生虚假繁荣的毒瘤,助长玩物丧志的风气,严重腐蚀良好健康的社会风气。
(3)缺乏诚信和社会公德。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道德、讲诚信的民族。孔子曾在《论语·颜渊》中说:“自古以来,人皆有死,人无信则不立。”周人最早提出了“慎刑”和“德治”的概念。到了唐代,唐律最终确定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为政教之用”的方略,为后世所推崇。以德为先,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内外为友,相互关爱,曾经是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优秀美德。但是,改革开放中的种种鱼龙混杂,促使一些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少数人出现了道德沦丧、思想扭曲、行为不道德的现象。近年来,“豆腐渣”工程、“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学历造假门”等诚信缺失现象愈演愈烈。各种“艳照”、“一夜情”、频繁的“此行”,无不拷问着国人的道德水准和个人素养。无论是老人摔倒扶不扶,还是佛山“小岳越”事件,都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受到精神上的煎熬。各类媒体的炒作,网络“水军”的灌水,不良大V的恶评,“公知”的虚假道德批判,都在兴风作浪地愚弄和欺骗着每一个善良的公民。追求“干露露”、“湿露露”、“裸模”、“裸星”,鼓吹“一劳永逸地成名”,让全世界的家长和孩子都感到担忧和困惑。目前,我们的社会似乎处于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信任缺失和自怜的危险状态。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秩序的整顿和重建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迫切需要一套系统的、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和矫正。
(4)社会浮躁,个体理性不足。一个社会的文明、稳定和进步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理性思考和行动,需要一套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守文明秩序和行为准则。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人们思想活动和行为的自由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显著增强。同时,每个个体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和压力的反应也大不相同。我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不平衡更加突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行业,有些差距也更加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理想失落、信念动摇的人,有道德堕落、思想扭曲的人,有从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中走出来的人,有带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偷偷摸摸长大的人。【培养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人民日报,2月17,2014,1版。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不理性、浮躁风气的怪现象。近年来,各种缺乏文化底蕴的娱乐节目占据了各地电视媒体的黄金时段,中国出现了到处“选秀”的局面。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阅读水平明显落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显示,犹太人每年阅读的书籍数量居世界首位,平均每人每年64本。中国有6543.8+0.3亿人口。除去课本,一般人一年看的书不到654.38+0本。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书,法国为8.4本书,日本为8.4 ~ 8.5本书。【《中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到1本》,深圳晚报,2013,18版。有些人的言论追求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一些“富二代”“官二代”的言行令人咋舌。“我爸是……”成了一时的躁动。各种“笑话”充斥着整个网络空间和其他新媒体。“仇富”、“仇官”现象越来越严重,一味指责别人“富不仁”、“为官不为”。各种思潮暗流涌动,各种反党反政府言论被无端追捧,甚至出现党和政府提倡的一切都坚决反对的现象。一些极端的“反日”、“反美”言论和行为,以“爱国”的名义大行其道。在一些地方,爆炸公交车和机场,杀害儿童和小学生等事件以极端的方式报复社会,引起了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恐慌。一些社会成员似乎随时都充满了傲慢、自大和怨恨,有的竟然为了一个公交车座位、一个排队秩序而大打出手,为自己的不文明言行而强词夺理。一个社会的文明和成熟,可以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和成熟。社会的文明和成熟是以社会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成熟程度为基础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欲在世界上生存,其首要之事是立人,而后万事成。”当前,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进步需要昂扬的公民品格和理性的思考与行动。这就需要科学的价值观来指导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使其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伟大变革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使平衡各方利益的任务艰巨繁重,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政策偏差引起极大不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加突出,人民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大;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公平正义亟待提高;部分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社会冷漠突出;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腐败现象依然严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损;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越来越频繁。在影响社会和谐的诸多因素中,腐败、贫富差距扩大、就业、教育公平、社会诚信、道德滑坡、医疗保障、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和担忧的问题。如果中国* * *产党不能及时有效地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危及党的执政地位。
改革开放带来了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这不是改革开放本身的错,而是改革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当前,人们最关心的是执政党及其党员干部是否敢于正视和积极化解矛盾,能否科学地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广大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是制度垄断造成的腐败,以及民主、公平、正义得不到保障造成的新的不公。人们担心改革开放会偏离邓小平当年提出的“* * *同富裕”的目标,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呈现,是对人们忧虑和不满的有力回应。正如中共中央指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凝聚全党全社会的价值观,是我们党作出的重要结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
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理想追求,集中体现在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上,即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不仅由经济基础决定,而且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调节、引导和推动作用。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在当代中国,只有“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批判继承古今中外人类基本价值观的结果。虽然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固有的局限性及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它根本不适合中国,任何照搬都是不现实的,都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颠覆性的危害。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锋形势下价值较量的新形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意识形态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步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借鉴和发展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合理因素,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这充分体现在民主、和谐、公正和自由的价值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