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产业竞争史

在这本名为《芯片战争:争夺世界上最关键的技术》的书中,作者米勒带着强烈的冷战思维,追溯了几十年前集成电路刚刚出现时,各国在技术竞争中的种种行为,断言芯片已经成为大国战略竞争尤其是中美竞争的关键,并给出了未来几十年美国在芯片上“卡住”中国的“建议”。说白了就是给美国出谋划策,怎么跟中国打“这场战争”。

其中,盟国对中国实施了长期的技术封锁,并向台积电施压,要求其将先进的制造工艺转移到美国,这与拜登政府目前的做法不谋而合。

特别是这本书,去年10年6月4日上市,10年6月7日,美国给中国开出了史上最严的芯片禁令。不是巧合,比巧合更好。

美国当地时间10,美国众议院以压倒性票数批准成立“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有了这个委员会的介入,美国战略界未来将如何考虑与中国打交道,可以从《芯片战争》中看出。

1

20世纪60年代,纽约的美国* * *党成员阿尔弗雷德·萨兰特(Alfred Salant)和乔尔·巴尔(Joel Barr)都是训练有素的工程师。他们加入了苏联间谍艾瑟尔·罗森堡的间谍网,后来叛逃到苏联,帮助苏联建立计算机工业。

然而,赫鲁晓夫的官僚并没有给苏联科学家自由发展的空间,而是强迫他们仿制德州仪器生产的集成电路。由于缺乏原创性,苏联落后了,跟不上美国芯片工程师的步伐。后者研发的芯片按照摩尔定律快速发展,最终影响了冷战的结果。

这是米勒在《芯片大战》中描述的一个场景。在他看来,过去几十年的芯片产业史,就是一部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碟中谍》电影。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了一些美国精英的世界观。

米勒是典型的美国学术精英。他曾就读于哈佛大学,也曾就读于耶鲁大学。虽然他今年才35岁,但已经写了四本书。他是塔夫茨大学国际历史副教授,专业是俄罗斯经济史。本来他打算写一本关于苏联核武器的书,但是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他发现冷战时期美苏的竞争和现在中美的竞争,共同的关键就是芯片。

米勒认为俄罗斯在技术方面有着复杂的历史。它有杰出的科学家,令人印象深刻的教育系统,卫星和原子弹。但是苏联在计算能力上完全失败了。米勒认为,失败的原因是苏联造不出顶级芯片。

米勒认为,50年代末半导体技术发明后,主要订单来自国防和军事。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推动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造就了今天的硅谷。

米勒认为,美国凭借其领先的芯片计算技术,制造出了由计算机程序和卫星制导、可以远距离精确打击的导弹,使苏联在军备竞赛中失去了竞争力和自信心,直接导致了美苏冷战的结束,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

在米勒看来,过去几十年忽视芯片在国际竞争中作用的国家已经落后了。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嘲笑日本首相池田勇人在1962年访问法国时收到的晶体管收音机。戴高乐认为这是小资产阶级的媚俗。荷兰后来发明了极紫外光刻技术,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

米勒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世界,各国削减军事预算,芯片研发的重点从军用系统转移到利润更高的民用产品,如手机、电脑和各种智能设备。过去30年,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在美国科技的帮助下,建立了具有强大生产能力和尖端技术的世界级企业。

然而,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军事竞争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军事力量增强和军事情报的关键要素是通过高性能计算芯片不断升级超音速导弹、无人机、军用雷达和通信系统。

米勒做出两个判断:第一,美国基于国防安全和军事考虑向中国提供的控制措施,应该“切断对手接受最先进芯片的能力”。

米勒认为,中国在芯片制造方面的进步威胁到几十年来支撑美军的主导领域。所以美国的战略是在计算能力上领先中国,并希望这种计算能力的优势转化为更有能力的军事体系。

第二,美国要求台积电在美国设厂不是出于经济考虑,而仅仅是担心台海爆发战争、军事封锁升级时供应链会中断。

米勒偷换了一个概念,想象了一种情况,就是两岸统一之日,就是台积电切断对世界尤其是美国的芯片供应之时。美国高度依赖台积电,这是美国国家安全的一大隐患。

2

那么,面对以上两种情况,米勒对美国政府打一场“民主”与“专制”的战争有什么危害?

一是对中国实行了10多年的技术封锁。

米勒认为,美国可能需要大约10年的出口限制,才能大幅扩大在芯片领域对中国的领先优势。

在未来的10年,如果出口管制有效,美国及其盟友与中国的差距将会拉大,因为摩尔定律将继续推动美国获得比中国更先进的芯片。因为计算、传感、通信都依赖于芯片,所以对现代军事技术非常重要。米勒认为,20年后,如果美国在计算方面比中国有更大的优势,那么它在情报和军事能力方面也将比中国有更大的优势。

第二,拉拢盟友,包括韩国、日本、荷兰,共同抗衡中国。

第三,它承诺“保护”台湾省,同时向台积电施压,要求其将先进的制造工艺转移到美国。

米勒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封锁也很可能失败。

首先,美国未能在复杂的平衡行动中团结一个包括欧洲、日本、韩国和中国及台湾省的芯片联盟。

第二,美国自身的技术进步不够快。未来10年,摩尔定律将难以延续。如果摩尔定律确实减慢了速度,美国的速度也会减慢。

像所有“冷战爱好者”一样。米勒对中国的看法也是怪异而矛盾的。他认为中国的技术进步已经威胁到美国,很快就会超过美国,美国是强大的。但同时,如此强大的中国也是“脆弱”的。“投资混乱”、“浪费很多”、“生产的芯片占世界产量的15%,市场份额比较小”、“美国一定不要学”。

米勒自豪地说,美国对华为的施压,初步展示了美国为遏制中国技术优势而推出的诸多手段。切断华为获取先进芯片的途径,给华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说明,中国对于技术领先企业被美国断掉,几乎没有短期的补救办法。

美国的限制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阻止先进芯片向中国转移,大大减缓中国先进芯片制造的进度。相关限制将增加中国追求先进计算能力的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芯片能力落后于其他国家,成本将进一步增加。

中国的应对措施可能是追求芯片制造能力的自主可控,从而加剧芯片产业分为“中国”和“非中国”供应链的趋势。

米勒从美国人的角度看待芯片行业。他想得太美好了。即使在美国,也是众说纷纭。《纽约时报》认为这是一部非虚构的惊悚片,是送给有厌女症的美国保守派“男孩”的好礼物。这本书充满了贪婪和狡诈。

浙江大学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方兴东认为,米勒把中国当成日本和欧洲,好像美国动一下指头,中国就趴下。

但是,中国不是日本,现在市场和需求都不在美国这边,而是在中国这边。之前有美国舆论叫嚣要对中国的芯片进行毁灭性打击,但三年来,中国并没有被“摧毁”。

中国很快就会在14 nm技术的非美化上有所突破,美国的科技战再过个三五年就“未完”,根本撑不过10年。美国十几场科技战,产生了一批放弃幻想、下定决心的中国企业。三年来,我们非常努力,进展比外界想象的要快。技术上的突破是自然而然的,我们没有感到任何根本性的困难。企业是技术发展的主导者。当中国企业被美国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业界迅速达成共识,有市场有需求,有“国家+企业”模式支撑,中国芯片产业突破美国封锁也就顺理成章了。

米勒迎合了美国冷战时期“男孩子”的口味,在美国市场也很受欢迎,但改变不了芯片行业本身的规律。

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何伟文认为,芯片大战的出发点是错误的。绝对不是过去几十年决定世界历史的芯片。冷战结束前,美国的芯片战主要针对日本,而不是苏联。美国对日本打的根本不是“专制民主”的战争,而是美国维护霸权的利益战争。

何伟文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涉及高科技或军民两用的中国的一贯态度是限制性的。芯片战争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美国的霸权主义及其对中国的敌对态度。美国的打压不仅针对中国大陆,也针对日韩等价值观相同的国家。

最终无论是封杀10,还是拉拢盟友,美国的这些举动都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盟友不会割肉与美国合作,与中国的联系也无法割断。现在日本韩国欧盟都在打自己的算盘。全球芯片供应链不会分“中国”和“非中国”供应链,中国不会关起门来搞芯片,中国会保持开放,美国会成为孤家寡人。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