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段落

1大楼

没听说过谁只靠仁义坐天下的。以下犯上,以臣弑君,周以纯臣节取天下不能称为践行仁义——伯夷、叔齐不吃饿死在首阳山,就是这个原因;正所谓“取逆而顺之,唐吴之道”也。刘邦得天下,不仅仅是靠欺骗。他先破秦后灭罪,都是应天顺的义举。兵以义领民,兵以诈败敌,不可分。苏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天下”之责,可见其不知兵。

刘玉,如果你不听袁氏的诱惑,你可以自立为帝。但他没有修好武备,死在公孙手下。刘玉的名气远远超过刘备。按照一个国家对仁义的重视,是必然的。如果刘备没有立足之地,空有报国之心,哪怕有“天下忠臣仁人皆大欢喜死”,又能怎么样呢?“陆游、王朗,各据国事,论安岩之计,动圣人之心,满腹疑团,俱难塞胸;今年不战,明年不征,让孙策坐大,然后与江东合并”(后语),这也说明仁义的缺失。

诸葛第一次见刘备,就在隆中献计。看这篇文章,重要的是拿地,务实。为什么说诸葛“靠忠”打赢曹操?同时,在这个乱世,很多人以名利为务。有多少人对得起“慷慨赴死”的美誉?不先考虑肉体的生存,却要求一张弓,“为其所用天下”,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曹操南侵,刘表战死,刘聪不战而降。此时诸葛谏刘备取襄阳,赏官民抗暴。不合适吗?如果任由曹操灭掉荆襄,侵占天下,刘备家族最终还是要倒向曹实,何乐而不为呢?而且诸葛只是出主意攻襄阳,并不一定要杀刘聪。为什么说“孔明欲袭杀其孤”?

刘和刘备入蜀,不是为了正义,而是为了私欲。所以刘备反戈一击,败者不在天下,而在刘璋一人。一日无二日,一地无二王,刘备对刘璋的举动是形势所迫,不仅不厚道,而且忘恩负义。而做此远观,却见刘之仁柔,而不见刘之暴虐(若魏法后降者不赦,恐刘张而生而死),云其“失了人间义人之望”,岂不可笑?诸葛布北出,天下震动,南安等三郡纷纷失守。甚至有谣言说魏明帝在军事上被杀了。为什么孔明开车向东,没人回应?

随着曹操的去世,曹丕继位,曹植和曹丕的势成了水火。首先,曹操临死的时候,怕邳和郅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把杀了。曹丕是王维,第二个丁被报复。至此,曹植羽翼已尽,兼之厂不在危城,显然无法撼动曹丕的地位。苏兄弟互相攻讦,占人便宜不是很难吗?在后者开始时,诸葛身居高位,刘禅保留职位。这或许可以说是可能的,但魏尚且不能,何况?曹丕比得上吉翔吗?苏想断自己的脚踝,毁自己的长城,太一厢情愿了。

苏轼知道文人陆温的理论可说不可用,却不知道自己的话就属于这一类,可以说比怨天尤人者长,比自救者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