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写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歌中著名的杰作。写于元和元年(806),诗人在黟县(今陕西周至)任县令。他与好友陈洪、王志富游览仙游寺,因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此诗。在这部叙事长诗中,作者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象、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描述了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的反叛所毁,他们在无休止地吃着这种精神的苦果。唐玄宗和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不拘泥于历史,而是依靠一点历史的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已经退化为曲折动人的故事,以往复感人的艺术形式来描述和传唱。因为诗中的故事和人物是有艺术性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在历代读者心中荡漾。

长恨歌就是《长恨歌》,这是诗的主题,是故事的重点,是埋在诗里的一颗感人的种子。至于讨厌什么,为什么会讨厌很久?诗人并不直接讲述和表达,而是通过他所写的富有诗意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现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猜测、记忆和感受。

诗的开篇第一句:“中国的皇帝,渴求可能撼动一个帝国的美女”似乎很平常,仿佛故事应该是从这里开始写的,不需要作者关注。其实这七个字是极其丰富的,是整个节目,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指挥了全诗。接着,诗人用极其节俭的语言,描述了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前是如何重色、求色,最后得到了“只要她转头一笑,便有百符咒,六宫粉黛化为乌有”的杨贵妃。它描述了杨贵妃的美丽和魅力。入宫后,受到色宠。她不仅“继承了她的善良”,还“把她的姐妹兄弟都列在了土里”。反复渲染唐玄宗夺得贵妃后如何纵情声色,如何寻欢作乐,如何终日在宫中纵情歌舞饮酒。这一切导致了安史之乱:“直到战鼓,从渔阳轰出,震天动地,打破了彩虹裙和羽衣的曲调”。这一部分描述了“长恨”的内因,这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对这段宫廷生活的写实,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国轻民的皇帝,一个娇媚娇纵的妃子。这也生动地暗示了对唐玄宗的误解是这场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后皇帝兵马逃往西南的情景,尤其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在这场动乱中的毁灭。“军队的人停下来,没有一个会动,直到他们的马蹄下,他们可能会践踏那些蛾眉。绚丽的发夹掉在地上,没有人去捡,一个绿白相间的玉簪和一只黄金色的毛鸟。皇帝救不了她,他只能捂住自己的脸,后来当他转过头去看的时候,《血泪之地》里写的就是他们的一幕《你去哪里,马尾坡》。“六军拒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对唐玄宗痴情女色,祸国殃民的愤怒。杨贵妃之死是整个故事中的一个关键情节。之后,他们的爱情变成了悲剧。然后,从“藏在一场冷风吹来的黄尘中”到“却没有一个心爱的精灵来拜访他的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中的“恨”,用酸楚动人的笔调,描写了杨贵妃死后在蜀中的孤独与悲伤,也追忆了途中的往事。挥之不去的相思让人心痛。正因为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如此程度,道士的到来和身后仙境的出现才给人以真实感,不会认为纯粹是空中楼阁。

从“在灵琼住着一个道士,他是天上的客人”到诗的结尾,道士作家帮助玄宗找到了杨贵妃。诗人用了一种浪漫的手法,突然他去了天堂,然后去了地面,“上面,他寻找绿色的虚空,下面,黄色的春天,但他在两个地方都没有找到他要找的那个人”。后来,杨贵妃在海上的空灵仙山上被发现,并被允许以“泪珠顺着她悲伤的白脸滑落,像梨花上的春雨”的形象重新出现在仙境中,热烈欢迎韩家的使节,表达感情,以象征的方式送话,重申以前的誓言,照顾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和渲染“长恨”的主题。在诗的结尾,用“地长存,天长存;总有一天两者都将结束,而这无尽的悲伤将永远持续下去”来结束笔,指出主题,回应开始,实现“无声”,给读者联想和回味的空间。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的是艺术美的享受,是诗中动人的故事,是诗精致独特的意境。整篇文章的中心是《长恨歌》,但诗人却以“浓墨重彩”为切入点,尽力去写和渲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要早朝”,“熬夜”,“看不够”等。,显得极其开心,像个喜剧。然而,那种极度的喜悦,不过是与背后无尽的仇恨形成对比而已。唐玄宗的荒淫无道导致了政治悲剧,政治悲剧又导致了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变成了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特别曲折的部分,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要“恨”很久的原因。以前很多人说《长恨歌》有寓意,这首诗就是这个寓意。那么,诗人是如何表达“长恨”的呢?《马迹坡》中杨贵妃死后,诗人描写得十分细腻,表现了唐玄宗不忍割舍爱情又想挽回爱情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的感情。因为这种“血泪”的死亡,才会有无尽的仇恨。后来诗人用了大量的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向往,但诗的故事并没有停留在一个情感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递进,感知到其景物的不断变化,将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用人物的思想感情去开拓,推动情节的发展。他死后,唐玄宗去蜀国,心里很难过。还在路上,故地重游,又勾起了悲伤的回忆;回宫后,经历了白天身体受伤,晚上失眠。我日夜思念它,所以我希望有一个梦,但它是“年复一年生与死之间的距离,然而没有一个心爱的灵魂访问过他的梦”。诗到这里,“长恨”的“恨”已经写得很感人了,看起来故事的结局还可以。但诗人的笔是弯的,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出一个迷人的仙境,将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曲折、跌宕起伏、波澜起伏。这个转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不断矛盾和碰撞,诗歌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故事情节更加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带有强烈抒情成分的叙事诗。诗人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善于讲故事、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将叙事、景物描写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诗歌抒情的特点。诗人有时将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射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有时我们抓住人物身边有特色的景物和事物,通过他们的感受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出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难以言说的感情。唐玄宗在去西南的路上,被黄尘、栈道、高山包围。阳光暗淡,旌旗索然,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衬托人物悲伤的思绪。在蜀中,面对青山绿水,我们还是忘不了自己。蜀中的山和水是美丽的,但在孤独而悲伤的眼中,山的“绿”和水的“绿”也是悲伤的。大自然的美好应该是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欣赏,但他没有,所以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通过美丽的风景写悲伤的感情,让感情更深入。宫中的月光,雨夜的钟声,已经很刺激了。诗人抓住了这些不寻常但有特色的东西,把人带入悲伤和心碎的境界。再加上他们看到和闻到的时候,相互交织在一起,这也在语言和语气上表现出了人物的悲伤和难过。这是另一层。还在路上,“一切都在打转”,本来是一件开心的事,但是老地方结束了,颜瑜不见了,我忍不住哭了。在叙述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到长安后,“池塘,花园,宫殿,一切都和以前一样,太叶湖芙蓉,未央宫柳树。但是花瓣就像她的脸,柳叶就像她的眉毛,每当他看着它们的时候,除了哭泣,他还能做什么呢?”。白天,由环境和风景引发,人与风景产生关联,风景依旧,人却不见了。我不禁泪流满面。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中,我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模样,展现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王座上飞着萤火虫,而他却在暮色中沉思。,他会延长灯芯到它的结束,仍然永远无法入睡..钟声和鼓声会慢慢敲响漫长的黑夜,黎明前,天空中的星河变得清晰起来”。从黄昏到黎明,重点是晚上被情绪困扰很久无法入睡的场景。这种苦涩的思念就像“桃李花开,春风吹”和“秋雨过后,落叶归根”一样。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和“阿健青娥”都已白发苍苍,容颜凋零,更是勾起了昔日欢愉的思绪,令人心酸。从黄尘的漫无边际到蜀山的苍翠,从宫中的雨夜到凯旋归来,从白天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我们处处为物所感动,时时为人所思,从各方面反复渲染主角的苦苦追寻和寻找。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在梦里找。如果在梦里找不到,那就去仙境里找。这样的跌宕起伏,层层渲染,让人物的感情回旋起来,达到高潮。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诗人反复抒发感情,来来回回,使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加深刻丰富,诗歌“肌理细腻”,更具艺术感染力。

作为一首不朽的叙事诗,《长恨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古往今来,很多人都肯定了这首诗的特殊艺术魅力。是什么用《长恨歌》的艺术感染和诱惑了读者?感人至深,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千百年来能吸引读者,让他们被感染,被诱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