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庄的历史沿革

洛溪街道西桥村20世纪60年代出土的角石,属于4.38亿年前古生代奥陶纪海底的腕足动物,证明当时罗庄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商朝时期,这一地区还处于相对独立的民族管辖之下。由于人方势力强大,在商朝经常与奴隶主、贵族或其他国家发生利益冲突,所以商朝后期用兵的主要目标是人方。商朝最后的两个国王,狄懿和帝辛(纣王),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东夷的征服上。特别是,帝辛毫不犹豫地动用了他的大部分国力,亲自率领他的部队东进。经过多次艰苦的战斗,他赢得了军事胜利。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灭商的周王实行封国立国的分封制。罗庄属于鲁和雍的“封地”。祁阳、祝丘、钟秋都是封地的名称。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沿袭西周的分封制,这一带仍是鲁国卿大夫的“封地”(谭已成为鲁国诸侯国)。中期以后,鲁国被“三桓”垄断,府内地和人被瓜分,这一地区被季孙家族瓜分。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我们将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和以郡为基础的分封制。鲁前期实行“用田赋”政策,以悼公、悼嵇康子。秦商鞅变法后,效法秦帝制,在这一带设开阳郡。罗庄位于开阳县陆。楚国灭鲁后,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成为楚国的疆域,在长城设置郡(今苍山县长城镇)。罗庄隶属于楚国的开阳县和本相县。

秦朝(公元前221-207)。秦统一中国后,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在这一地区,建立了谭县及其下属的祁阳县。罗庄位于谭俊县祁阳县。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实行县州并行制度,即由县组成。汉昭帝改郯县为东海县,辖郯、兰陵、、祁阳等38县。罗庄隶属东海县的本相县和祁阳县。汉景帝时,为避皇帝的忌讳,改属开阳县。汉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立徐州刺史部(此时州刺史部属监区,非行政区划),开阳县以北诸葛市设立临猗县,罗庄属徐州刺史部东海县本相县、开阳县。

东汉(公元25-220年)。一开始沿袭的是西汉的郡县制。建武十七年(公元41),琅琊郡改为琅琊国(定都于莒)。建国五年(公元80年),迁都开阳城。该地区属于琅琊州开阳县和徐州刺史东海县的郯县。钟平五年(公元188年),徐州刺史改为徐州(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形成州、县(国)、郡三级制。该地区属于开阳县,琅琊县,徐州和本相县,东海县。

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地区属曹魏政权管辖,划分基本沿袭汉制,只是郡改为州,实行州县制。魏黄初年(公元220-226年),东海县改为东海郡。该地区属于琅琊州开阳县和东海州本相县。

西晋(公元265-316)。中国短暂统一,分封制恢复。金初东海郡改东海郡,金惠帝时东海郡改东海郡,但划分隶属关系似乎沿袭了三国旧制。该地区属于琅琊州的开阳县和东海州的丹戎县。

东晋十六国(公元317-420)。东晋初,沿袭西晋旧制。但“五胡十六国”割据后,罗庄曾归东晋、后燕、南燕、北魏管辖,区划变化不大,但仍属琅琊国开阳郡和东海国谭郡。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起初,南朝在此发展,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刘崧恢复徐州,除琅琊县外,取消开阳县和临猗县,并入邱县。在今临沂东唐河一带)。罗庄位于徐州琅琊县邱县。

隋朝(公元581-618)。加强中央集权,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开帝三年(公元583年),郡县被废,郡县由国家直接控制。开十六年(公元596年),秋县划归临猗县。杨迪与行省合并,益州改为琅琊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秋县并入临猗县。罗庄位于琅琊县临猗县。

唐朝(618-907)。沿袭隋朝的州县两级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经分析,临猗县分属蓝山县(遗址在褚墩镇蓝山屯村)和昌乐县(遗址在杜高街道办事处程庄区)。六年,武德废蓝山县、昌乐县,并置临猗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设置“道”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形成道、州、县三级制。罗庄位于河南省宜州市临猗县。

北宋辽朝(960-1127)。宋初,为了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又为地方府州设置了总判,压制地方府州的职权。道治三年(公元997年),全国分为15路,这一地区归JD.COM路(开封)管辖。熙宁年间(1068-1077),分为京东西路和JD.COM东路(治青州),实行路、州、县三级制。罗庄位于宜州市临猗县,JD.COM东路。

南宋金(1127-1279)。地方行政区划和北宋差不多。金大定八年(1168),JD.COM东路改为山东东路(治青州)。罗庄位于山东东路宜州市临猗县。

元朝(1271-1368)。忽必烈利用中国法律巩固中央集权,建立了一套统治全国的行政机构。中央政府设立中书省,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在当地,我们设立了中国图书大省,简称省,但山东是图书大省的直属,叫“肚皮”。省分为省、地、县,实行省、地、县四级制。设山东东南益都道(治益都,今青州)。罗庄属中书省益都路益州临猗县。

明朝(1368-1644)。地方行政机构最初遵循元体系。洪武元年(1368),临猗县并入益州(散州,仍为县级)。洪武九年(1376),奉命改中书省为承办宣传司,分为13司公(俗称省)和2直隶。外交部分两级:府(直隶州)和县(州)。取消路级,实行省、府、县三级制。洪武十八年(1385),属兖州府。罗庄位于山东省兖州地区的沂州。

清朝(1644-1911年)。地方行政机构基本沿袭明制,只是在省以下增加一个省一级,实行省、省、地、县四级制。曹道济,位于山东南部的伊彦,统领兖州、沂州、曹州、济宁四郡。雍正二年(1724),益州升为直隶州,雍正十二年(1734),益州升为府,附郭兰山郡(疆域同原散州)。罗庄位于山东省伊彦曹集路宜州地区蓝山县。民国初期,地方行政机构非常混乱。北洋政府成立后,下令取消府州,在省县之间增设道一级,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3将蓝山县变更为临猗县。罗庄分属山东省济宁路临猗县和北洋政府四区郯城县的褚巧宝和刘。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行省县两级。1932年8月,第三行政督察办公室在临沂成立(代表省政府,非一级行政机构)。罗庄隶属于山东省第三行署临沂县和郯城县的楚桥乡和刘庄乡。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 * * * *人民开展抗日救国斗争,罗庄成为沂蒙红色文化的发祥地。1938年5月,中共临猗县委在三灭村(今罗庄付庄街道)成立,不久在大丁庄(今罗庄唐庄街道)成立青年救国团县团(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前行使政府职权)。

1945 9月11,临沂城解放了。年中,中共临猗县委、临猗县政府在临猗市重新成立。罗庄属于华东局滨海区临猗县和路南区赵波县。有诸宸区、临猗县克山区、赵波县2区(唐毅)和12区(褚墩)。

1947 10林西县位于伊河以西,崩河以南。罗庄隶属林西县和苍山县,华东局路南区第三专署。林西县有诸宸区、克山区和苍山县的二区(唐毅)和十二区(楚墩)。

1948 10,临猗市收复后,撤销临西县,管辖权收归临猗县。罗庄属华东局卢中南区沿海署临猗县,太灶署苍山县。有诸宸区、克山区、临猗县、苍山县二区(唐毅)、十二区(褚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撤销鲁中南行政区,在滨海特区基础上设立临沂特区。罗庄位于临猗区临猗县。早期是城关区(1区)、诸宸区(7区)、克山区(8区)。1952三月新增罗庄(15区,在富庄)和白庄区(16区)。6月1955,诸宸区变更为朱龙区。1958年2月,区并入乡,城关仍叫镇,而朱龙、车山、罗庄、白庄都改为区,叫乡。

1983年9月,撤销临猗县,恢复临猗城。1984年4月,城关镇分金雀山、银合欢山、岚山三个办事处。罗庄岑市公社改为岑市乡,克山公社改为克山乡,富庄公社改为富庄镇,罗庄公社改为罗庄镇,白庄公社改为白庄乡,成庄公社改为成庄乡。1991年1月,白庄镇撤销,盛庄镇成立。1993年9月,撤销克山乡,设立克山镇。

1994 12 17,撤销临沂区,设立临沂市。原县级临沂市撤销后,设立兰山、罗庄、河东三个区,隶属临沂市。罗庄下辖6个乡镇、226个行政村,包括罗庄镇、付庄镇、盛庄镇、克山镇、成庄乡、岑市镇。

2月1995,12,罗庄正式作为县级行政区,行使管理职能。1996 10 9、成庄乡、岑石乡分别更名为西高渡乡、罗溪乡。1997 65438+10月14、撤销西高渡乡,设立西高渡镇。

4月30日,1999,双月湖街道办事处成立,罗庄镇诸宸北村、八块石村、虎溪崖北村、虎溪崖西村、虎溪崖东村5个村,罗溪镇前崔庄村、后崔庄村2个村,盛庄镇2个村划归双月湖街道办事处管辖。2000年5月11日,撤销罗庄镇,成立罗庄街道办事处;撤销盛庄镇,设立盛庄街道办事处;撤销傅庄镇,设立傅庄、唐庄两个街道办事处,将傅庄镇唐庄村等20个村划归唐庄街道办事处管辖。2002年2月1,撤销克山镇,成立克山街道办事处;撤销西高渡镇,设立杜高街道办事处;撤销罗溪镇,设立罗溪街道办事处。

2008年3月,洛溪街道办事处划归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辖。

2010 1,原属苍山县的唐毅镇划归临沂市罗庄管辖。

2011年1月原郯城县黄山镇、褚墩镇划归临沂市罗庄市管辖。

2065 438+01 8月9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临沂市罗庄唐庄街道并入付庄街道,双月湖街道并入盛庄街道。至此,罗庄形成了5个街道(罗庄、付庄、盛庄、册山、杜高街道)和3个镇(唐毅镇、黄山镇、褚墩镇)的行政区划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