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翻译进化论的?他翻译的进化论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进化论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久负盛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854—1921)最早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译著,也是他影响最大的译著。它第一次向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简洁语言敲响了祖国危亡的警钟。

翻译过程和版本流通

严复,福建后关(今福州)人,以文笔细腻,少言寡语著称。他的祖先和父亲都行医,因此为中国古代文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长大后,因家境贫寒,进入洋务学堂开办的船政学堂,学习西方造船知识。1876因成绩优异被派往英国留学。在英国留学期间,进化论和庸俗进化论大行其道,严复接受了这一思想,尤其对达尔文、赫胥黎和斯潘塞的著作感兴趣,并广泛涉猎西方学术和政治思想。严复回国后,感受到民族危机,不满洋务派的所谓“新政”不能真正改变国家的前途。1894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败,让中国逼自己致富的努力化为乌有。而随之而来的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狂潮,让每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不得不思考更有效的救国之道。严复也不例外。他深感亡国综艺的“巨变”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为了保存自己的物种,壮大自己,他发挥自己“精通中西文化”的长处,有选择地翻译和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哲学等名著,希望以此启迪人们的思想,改变中国的现状。进化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翻译的。

《进化论》是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一书的节略译本。这本书是赫胥黎在英国牛津大学讲授“吉普赛人”的手稿。他之前加了一篇《引论》,发表在1894,题目是《进化与伦理》。这本书的主导思想是宣扬达尔文主义。此外,赫胥黎还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进化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现象。

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著作时,书名就叫《进化论》。所谓“自然表现”,就是进化。这是原著第一部分的名称,其实际内容也包括原著的第二部分。他给这本书起这样的名字是有目的的。一方面,他没有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原著,而是通过这部量身定制的译著,介绍了他认为最实用的、在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的成果;另一方面,他并不认同原著将自然界的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哲学割裂开来。而是主张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将宇宙的自然过程与社会伦理的过程融合在一起,即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这不仅是进化论和伦理学的重要转变,也是严复为中国敲响警钟的理论依据。

严复认为,对知识的学习应该是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因此,他在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时,不仅注意忠实于原文,而且在优雅的文笔、内容的安排、全书的结构和表达上都下了很大功夫,力求使《进化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有各种外在和内在的联系,使之更具可读性,拥有更广泛的读者群。比如,他把赫胥黎在进化论中的“以人为天”、“与天争地”的观点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荀子的“制天命、用天命”的观点联系起来。斯潘塞的“大佛塔在天,人事为辅”的观点,被视为与古代黄老的“无为”思想一脉相承。这种将赫胥黎的观点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知识相结合的特点,既体现了严复对中西文化评论的深刻和严谨,又极大地增强了对进化论的宣传和鼓动。

与此相联系,《进化论》也联系现实政治,脱离原文,对原著的某一思想或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意见有的标有“复例”二字,可判断为严复本人的思想,有的未加注释,反映了译者的观点和倾向,显示了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在《进化论》总共35个译本中,严复写了28条注释。其中4篇文章注释与原文相同,5篇文章注释多于原文。比如《发散》一卷的引言就超过了中文原文翻译的一半;在引言中,注释的数量是中文翻译原文的两倍多。从内容上看,如果说赫胥黎的原著多是关于自然界的生物进化论,那么严复的评论则多是基于题目,从讨论自然界的生物进化论延伸到思考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据统计,《进化笔记》中涉及的古今中外人物有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马尔萨斯、达尔文、斯潘塞、赫胥黎;申不害,商鞅,墨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班固等。这些思想家分布在英国、荷兰、美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西班牙、菲律宾和瑞典。其学派涵盖范围之广,历史范围之大,实属罕见。这充分体现了严复论中西,跨越古今,广泛联系社会思想发展进程来解释进化论的鲜明特点。

根据严复长子的《侯先生年谱》记载,严复开始翻译进化论的时间应该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即1895年4月。对《颜年谱》中的这一记载提出了质疑,认为《进化》的译作应该在1896。从现在能看到的进化论版本、内容和相关史料来看,后者的结论是可以接受的。手稿翻译出来后,严复交给桐城派古文大师、自己的老师吴汝纶阅读。吴读译稿时,拟了各种副标题,并对书中的内容提出了一些看法。后来严复听从吴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个修改大概是1897 165438+10月份完成的。在1898中,吴重读了译文,非常满意。他欣然同意为进化论作序。在序言中,吴赞扬了严复为保护物种、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爱国努力。他还充分肯定了严复翻译的文采,认为严复是世界上唯一能融会中学西学的人。由于吴的地位和影响,这篇序在严翻译《天演论》的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化论最早发表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 18二月18)11月25日的《国志集》,发表了两篇文章:《翻译进化论导论》和《进化论的悬置(导论)》。此后,《国文汇编》第四、五、六卷陆续出版了《自然进化论》。后来,严复借给他的朋友鲁静一本《进化》的译本。鲁静(1856-1948),本名绵之,字木斋,号沈氏寄斋,湖北绵阳人。民国后,公司发财,捐资兴建大学图书馆,命名为“穆宅图书馆”,并在北平成立了自己的“穆宅图书馆”。他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写了大量的著作,包括11种《神石集斋丛书》。严复的《天演论》翻译出来后,鲁静认为应该尽快出版,在国内公之于众,所以以“沈氏集斋丛书”的名义出版。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在该书正式付梓前夕,严复对《沈氏集斋》校本进行了第二次校订,并参考了吴汝纶、夏曾佑等人的意见,在各章节中增加了副标题。就这样,《进化论》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式出版。当年6月,由天津好奇精舍平版出版。由于1898年的政变,梁启超的原名被从译文中删除。光绪二十七年(1901),文赋书店出版了赫胥黎的《自然进化论》。光绪二十九年五月(1903年七月),上海文明出版社在解本上出版了吴的《自然进化论》。这本书是根据吴汝纶日记中记载的进化论安排的。同年,《经济丛书》第三至第六卷也出版了吴的《论进化》一版。这部删节版是《进化论》的简明译本,各具特色,成为当时中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1905年,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进化论》,1931年,这本书和其他三部西方学术著作合并成一个系列,有严格的翻译。总之,进化论自发表以来,在中国一直很流行,发表了几十次。此后,人们逐渐了解了西学,严复的社会知名度也随之提高。由于严复的翻译作品是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外文化关系史、中国翻译史的重要资料,建国后,《进化论》有多种版本,三联、商社、中华出版过。由于历史的原因,进化的文本在今天读起来不是很流畅;此外,其内容多为意译,很难根据原文句子进行对比,势必影响人们对原文的理解和学习。但正因为如此,严的《天演论》译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算是一部作品,其价值是其他新译本所无法替代的。也正因为如此,进化论在近代史上激励和教育了一代知识分子,发挥了原著无法发挥的历史作用。

二、“进化论”的主要成就

《天演论》作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读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许多方面都有介绍和讨论。如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笛卡尔的怀疑论、古希腊学派和佛教的神秘主义等。此外,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三大标准,得到了我国翻译学者的高度评价。这就决定了它在现代思想史上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