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中国五大名窑的瓷器,从了解开始。
一、汝窑——汝窑传世作品不到100件,非常稀少,所以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有记载的汝窑瓷器只有67件,台北故宫最为集中,有21件。其余的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博物馆。汝窑之所以很少,是因为北宋末年在宋徽宗建造的官窑只烧了不到20年。汝窑遗址鉴定发掘于1987,位于河南省宝丰县西大营镇清凉寺村南河旁平台,面积约25万平方米。窑子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山。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绿、豆绿、蛋绿、虾绿等。一般是没有纹饰的素器。汝窑瓷器胎体薄,釉层厚,质地如玉,釉有极薄的薄片,被称为“蟹爪纹”。汝窑瓷器采用支钉烧制方法,俗称“芝麻支钉”,在瓷器底部留下支钉的微小痕迹。器物本身的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皿多仿照古代青铜器,以洗、炉、像、盘为主。汝窑瓷器的釉色最为人们所称道。后人评价“其色为蛋清,如脂肪堆积,但榨于汁中之眼隐如蟹爪,底有微小芝麻粒”,可见汝窑瓷器之独特魅力。
二、官窑——官窑建于宋徽宗统治时期的都城汴梁,窑址至今未发现。北宋官窑的瓷器代代相传,非常稀有珍贵。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而闻名。主要的容器类型有瓶、雕像、洗涤物、盘子和碗,以及鼎、炉、张、易和其他模仿周汉青铜器的风格。容器的形状通常具有优雅的宫廷风格。瓷器烧制的原料选择和釉色调配也很有讲究。釉色有月光色、粉绿色,最受欢迎。官窑瓷器胎体较厚,天青釉略粉,釉面有大条纹,这是胎和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的结果,也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三、葛窑——确切窑址至今未发现。根据历史传说,章生一和张生两兄弟在浙江滁州和龙泉县各建了一座窑。哥哥建的窑叫“哥窑”,弟弟建的窑叫“地窑”,又称张窑、龙泉窑。有专家认为,宫中传世的哥窑瓷器,其实是南宋时期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第一个特点是“金丝”,金丝指细碎,呈黄色;铁丝指的是一大块开片,黑色。金丝在古代也被称为“文武片”。指狭缝的大小。哥窑的第二个特点是“紫口铁脚”。哥窑和官窑的特征很接近,也有开件和紫口,专家有时很难分辨。哥窑的胎色有黑色、深灰、浅灰、土黄色,其釉色为不透明、不透明,釉色以灰蓝色为主。哥窑常见的器物有炉、瓶、碗、碟、洗等。,都是质地细腻,做工精细,都是宫廷瓷器的风格,和民窑瓷器有很大区别。宋墓中未出土哥窑传世瓷器,未发现其窑址,故研究者普遍认为哥窑传世瓷器属于官窑瓷器。
四、钧窑——钧窑瓷器历来被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独树一帜,因其“釉色五色,美不胜收”。钧窑分为官窑和民窑。管峻窑是宋徽宗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称),故名钧窑。县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为著名,烧制各种皇家瓷器。钧瓷烧过两次,第一次是素烧,出窑后上釉,然后再烧。钧瓷的釉色独特,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四色融合在一起,看起来就像云彩。宋代诗人曾赞之为“夕阳紫,绿忽变蓝”。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与铜蒸气混合,这是一种艺术效果。这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被称为“窑变”。由于钧瓷釉层较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动填充裂缝,出窑后形成有规律的流动线条,与蚯蚓在土中爬行的痕迹十分相似,故称“蚯蚓在泥中行走”。钧窑瓷器主要是针对北宋后期“花石阶层”的需求,花盆最好。
5.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是民窑。定窑与其他四窑不同,主要烧白瓷,细腻、薄而有光泽,釉润如玉。其他四窑以釉色为表现手段,定窑以装饰纹样为主要表现形式。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用刀刻的花、用针刻的绣花、特效制作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定窑不仅烧白釉,还烧黑釉、青釉、酱釉。定窑的形制多为盘、碗,其次为梅瓶、枕、盒。常见的是在器皿底部刻上“风华”、“菊秀”、“辞赋”、“关”等字样。菜、碗有因烧而毛边、因釉下垂而撕裂的特点。在出土的定窑瓷器中发现了“官”、“上士局”等字样,表明定窑的一些产品是为官方和朝廷烧制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希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