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圣人也曾是“迷途狗”?朱成的新儒家和孔子的儒家有什么异同?
从走失的狗到儒家的治国思想,据《史记》记载,孔子一生都在流浪,他像走失的狗一样忧心忡忡。从孔子创立到孟子发展的一百多年间,儒家思想从未被诸侯国所用。
秦统一后,由于大儒荀子的得意门生李斯领导的“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了深谷。
儒学百年,孔孟仍未能成为经世之学。
换句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不仅没有成为治天下之学,而且似乎永远湮没在了历史的硝烟中。
黎明出现在公元前195年,汉武帝刘邦开始祭祀孔子,以最隆重的“囚”礼祭奠孔子。
这是史料中第一次有君主公开祭拜孔子,从此“祭孔”成为国礼。
但作为开国皇帝,面对汉朝刚刚走出战乱,整个社会需要休养生息的现实,刘邦最终选择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作为汉初的主流思想。
刘邦选择无为而治是为了适应汉初社会的需要。
直到70年后,汉武盛世,儒学才在政治舞台上迎来了第一个高光时刻。
汉武帝时代,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解决繁荣背后复杂社会矛盾的时代需要,以大学者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家应运而生,成为后世治天下之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原因改良后的理学吸收了阴阳、法家、墨家等诸多思想的精华。在崇尚“仁、义、礼、乐”的基础上,主张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强调“尊卑有序”、“君为臣”的王权等级观念。
同时,在统治者看来,统一的国家应该有统一的民族核心文化,所以当董仲舒提出来的时候,汉武帝欣然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董仲舒,理学的代表
至此,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意识形态和社会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
儒释道并存,程朱理学兴起东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盛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在朝廷和民间都很活跃。
然而五代十国时期,唐宋交替,华夏大地再次进入战乱的窘境,儒学的地位再次跌入谷底。
儒学复兴发生在宋代。这时的儒学被称为“朱成理学”,其主要代表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
崛起于南宋的朱,是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成的理学以“宗法、节孝”为礼,正好满足了宋朝这个部分统一的朝代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为了稳固皇权,儒家“以礼治国”的学说再次成为朝廷的主流思想,朱成理学使沉寂了数百年的儒学复活,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