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论的创始人是谁?中国错过了历史上那些成为海洋强国的机会?

海权论鼻祖马汉。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于1840年9月27日出生于西点军校的一个教授家庭。马汉是美国著名的海军战略家和历史学家。他的“海权论”思想使他闻名于世。马汉“海权论”的实质是,我们应该拥有并利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控制海洋,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海权论”的思想对美国和一些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他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战略家,却以抑郁而告终。马汉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安全与海权密切相关,海权不仅能决定海上和陆地战争的胜负,还能决定历史的进程。他还指出,海权的强弱取决于六个因素: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民族特征和政府性质。马汉的海权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在英国,马汉的书被视为“国家的福音”;在日本,这本书被列为日本海军军官的必读书籍之一,每人一本;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读马汉的《论海军战略》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不只是在读这本书,我只想把它吞下去...马汉的海权理论迎合了特定时代一些国家统治者的扩张野心。这些国家通过建设强大的海军,发展海外贸易,扩张领土,积累资本,最终成为一个非常繁荣的海洋强国。中国作为海洋强国,历史上错过了很多成为海洋强国的机会。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历史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宋代“一个水手通晓地理,晚上观星,白天观太阳,黑夜观罗盘”,为近海航海提供了天文知识和航海技术。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建造战舰,组建海军力量,组建庞大舰队始于元朝。元朝最大规模可以组织7万海军,500艘战船。明初,明朝开国皇帝朱迪派遣三包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标志着中国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历史高峰。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强大的海军力量轰炸中国,也让朝廷有识之士醒悟,开始明白海权的意义。于是,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建立军事工业,筹建船政,培养海军人才,组建了北洋、南洋、广东、福建四大舰队。到甲午战争前夕,26年间共建造了55艘各型船只,这在中国造船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在甲午战争中,清朝当局将北洋海军舰队视为保卫京畿的主动“堡垒”,奉行被动防御战略,必然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结局和海军力量的幻灭。中国未能成为海洋强国的原因有很多。第一点是没有正确理解海权理论的本质,没有认识到海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在海洋方向的表现。反映在海军的建设和使用上,即海军建设缺乏连贯性,没有长远发展规划,海军只在沿海附近活动;其次,农业和手工业长期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决定着整个社会面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人们安于现状,不求海外扩张;最后,历史上长期威胁中原王朝的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因此,国防建设始终以防御为主,兼顾海防。当前,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海洋资源开发的增加,海洋是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已发展成为开放中中国经济产值增长最快的黄金地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海上安全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海洋划界、岛屿争端、资源开发、航行安全、海盗威胁、海上走私和海洋环境保护等。这一系列新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更加重视自己的海洋权益,提高海军应对和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消化吸收传统海权理论的精华,结合新形势下海洋安全的要求,创新我国海军战略理论,切实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后盾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