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文化相关遗迹
“献宝子碑”,全称“金代将军魏震建宁知府献福君之墓”,建立于东晋“大亨四年”(405),现存曲靖一中。“龙脸碑”的全称是“宋代龙翔将军镇守宁州皇帝杜琼太子碑”,建立于南宋大明二年(458年),现位于吕梁镇远堡小学旁。因碑体之大,后人称紫宝子碑为“小碑”,称紫龙岩碑为“大碑”。有人对这两种药片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小言》碑刻充分体现了隶书向隶书过渡的特点,因此对《香堡子》碑刻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大爨碑》系统地追溯了爨族的族源及其迁徙路线,以及其祖先爨苏入南中后至爨龙岩的爨族世袭史,为后人研究魏晋南北朝云南历史提供了难得的珍贵史料。因此,爨龙岩碑的历史研究价值更大。从这两块碑刻中,人们不仅可以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爨氏在云南统治的一些历史线索,还可以发掘出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现象。
这两块石碑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建安十年(205),曹操以“盖世”为由,禁止立墓碑。咸宁四年(278),晋武帝司马燕上书:“碑显私美,荣虚伪,不外此,禁之。”南朝时仍严令禁碑,所以石刻很少,直到北魏以后才解禁碑。所以在中国书法史上,出现了南碑(朝鲜)少,北碑(朝鲜)多的独特现象。但这两块石碑,尤其是南朝刘宋时期被严令禁止的“归龙颜碑”,成为这一时期仅存的石碑。只有这样,后人把这两座碑称为“南碑之宝”才合适。
炎龙碑里说他是颛顼、祝融、班彪、班固的后代。东汉末年,班氏被封为“尧封地”(相传在山西新县定襄一带),以尧为氏。随着宗族的兴衰,他不断南迁,经过雍、蜀,即湖北、四川,又仿入滇。爨氏统治云南数百年,统治时间很长。甚至到了魏晋以后,云南的土著都被统称为“夷人”,从而取代了曾经流行的“夷”的称谓(如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有意思的是,就在爨氏统治后期,真的出现了所谓“东夷”、“西夷”的民族现象。由于爨氏的长期统治,姓氏成为了姓,这是一个值得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认真研究的课题。
虽然纪龙颜的碑志中记载了他担任四个官职,但史籍中并没有记载他的主要官职“刺史”。原因是当时朝廷无力治理云南,“隔空授史刺史”,只是名义上的统治。“史刺史”成为爨氏宗室自授官职,由其祖孙继承,是名副其实的“地方官”。从诸葛亮支持南中氏以其接君为官属,到爨氏地方官祖孙的世袭继承,都可视为元代云南实行土司制度的起源。显然,研究云南土司制度和爨氏土公祖孙世袭的历史现象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