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立的概况
首先,刘秀试图防范英雄、宗室国王和外戚的专制权力,并通过各种方法加以控制。在他执政期间,大部分功臣都被列侯请到朝廷,让他们享受优厚的待遇,不参与政治。对于朝中大臣,监督责任尤为严格。《后汉书·沈传》说:“当时国内外的官员,很多皇帝自己选举,都是经过法律严格审查的。大臣们太苦了,大臣们又和大臣们亲近,所以被拖着往前走,大臣们不敢自圆其说。”史书上说“群臣难共。”刘秀之所以对大臣如此刻薄,不设宰相,削弱三公权力,就是为了提高皇帝的专制权力。宗室王公也严加控制,禁止王公王公运客、组党谋私。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借口搜刮诸侯之客,“取死者数千”。明帝,更是屡大兴大狱,牵连甚广。楚王刘英信仰黄老塔,与方士交往。他被指控叛国,数千人被捕。
其次,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刘秀一方面削弱三公的权力,另一方面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尚书台原本是一个管理公文发放的机构,担任的官员资历比较浅。尚书领、尚书只是一千石、六百石的中下层官员,而尚书郎多由长期任职者增补,为一般文人所不齿。到了西汉武帝时,尚书得到了重用,尚书领逐渐有了实权。为了进一步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刘秀扩大了尚书台的组织,加强了它的权威。所有政务不再由三公机关管理。尚书台成为皇帝命令的执行机构,所有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
第三,自秦汉以来,地方政府机关分为郡县两级。西汉末年,有65,438+003郡,65,438+0,587郡市。对于很多县来说,如何加强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是个大问题。汉武帝为了监督地方政绩,派刺史到各州视察。为了进一步加强地方控制,刘秀在州一级固定秘书处为地方长官。地方政务刺史可以不经过三公直接打给皇帝,让地方郡县也直接归皇帝管。第四,在军事制度上,刘秀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东汉建立后不久,废除了掌管地方军权的郡长,后来又停止了轻车简从、骑士、木材官、造船工和军事假官的工作,有效地取消了地方军队。和平时期,维持地方治安的少数郡兵全部由府尹统帅,但在一些边境沿线和民族斗争紧张的地区,则任命一名上尉或封臣上尉。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有实力的地主大田庄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随着强大地主权力的扩张,田庄内部发展出一种军事制度。这种地方兵负责镇压农民,维护地方治安。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武装力量,东汉政府才得以在一些地区减少甚至取消地方军。在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同时,刘秀逐渐扩充中央军,并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边防军,作为中央军的一部分。东汉政府经常利用赦免和减罪来招募罪犯以保卫边疆。刘秀采取的削弱地方军队、加强中央军的措施,不仅使中央政府能够集中力量镇压人民,而且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后来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日益激烈,中央控制力开始减弱,而豪强地主的地方军阀迅速发展,大大小小的地方军阀势力出现,最终导致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的政治基本上是外戚和宦官两个集团,伴随着一个官僚集团的活动。这三个群体在东汉初期相继发展起来。但是,光武帝和明帝能够掌握皇帝的权力,外戚尤其是宦官不敢胡作非为。他们在位时,对不法官员的惩罚更严,赋税徭役更轻,对外战争更少。在历史上,明帝被称为“天下太平,人民富裕”。王莽篡汉后,出现了这样的休整期,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张寒改变了光武帝和汉明帝的严格政治,被称为“宽厚的长者”。外戚和宦官得到优厚的待遇,开始做峨嵋。张寒死后,东汉政治进入了一个黑暗时期。而皇帝继位,窦太后称为朝廷,外戚窦宪掌管。事实上,窦嘉当上了皇帝。如果没有整个统治阶级,尤其是权贵阶层的默许,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窦太后来朝鲜,首先宣布“禁盐禁铁,准民烹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