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螳螂为了更好的养育下一代而吃掉公螳螂是真的吗?

事实要残酷得多。雌螳螂可能会因为饥饿而吃掉交配过的雄螳螂。据动物学家统计,交配后只吃几只公螳螂,那些交配前已经吃饱的母螳螂是不会吃的。

螳螂是一种主要靠偷袭和突袭来捕猎的物种。它们本身的活动速度较慢,所以会抓住一切机会吃那些爬上来、摸到或者在前肢攻击范围内的昆虫。以前很多人基于观察得来的经验,认为公螳螂和母螳螂交配后被吃掉,是因为公螳螂在螳螂的进化过程中,作为母螳螂牺牲了自己的食物,以便更好地产卵。有的公螳螂在交配时扭动身体,有的则在交配时从一开始就被母螳螂吃掉,即使留下下半身,公螳螂仍能继续交配。

然而,在实验室条件下,这一观点受到了质疑。在实验室环境下,人类可以为螳螂提供更多的食物。在没有饥饿的情况下,雌螳螂很少吃雄螳螂,科学家也观察到了螳螂的求偶行为,这种情况很少见。即使在自然界,动物行为学家观察到的实际现象也是只有少数雄性在交配后被吃掉,大部分在交配后飞走。

与雄性螳螂相比,雌性螳螂的体型往往更大,这种体型差异一度被认为是螳螂避免同类相残的进化手段,这使得它们可以在没有雌性螳螂太多感觉或“不适”的情况下交配。基于动物学的研究,螳螂没有复杂的神经网络,行动缓慢。因此,由于进化历史,它倾向于攻击那些突然跳到它面前的猎物。在交配行为中,公螳螂会慢慢靠近母螳螂,防止母螳螂受到惊吓,挥动小臂把自己当猎物抓起来。

在自然环境中,螳螂的求偶行为可以暂时让雌螳螂变得更加温柔,从而避免杀死交配对象。也就是说,雌性螳螂在交配时,并不一定要吃掉雄性螳螂。统计表明,只吃几只螳螂,但雌螳螂吃饱了,也有利于产卵等活动。简而言之,就是把基因传下去。

此外,雌性比雄性大的昆虫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但有同类相食习性的昆虫却很少见。螳螂吃同类的行为在螳螂种群中并不十分常见,很可能不是一种必要的繁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