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历史
1935,本村一老师将“布”改为“坡”,因住在“东白布”村对面,故改名为“西柏坡村”。
她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汇处,在一个向阳的马蹄形山沟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临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交通便利,易守难攻,不仅适合危机时退守山林,也方便顺利时进军城市。
从经济条件来看,西柏坡村周边村落密集,距离2公里,沿滹沱河分布。滩涂富饶肥沃,地广粮丰,稻麦成熟。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证军民的经济供给,为中共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
西柏坡被选为解放中国和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也有多年来建立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建立了* * *组织。
到1946,全县党支部608个,* * *党员由1931的60人增加到19535人。人民听党话,群众基础好。抗日战争以来,平山县被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包围。
扩展数据: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精神。依靠群众和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就是要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这种精神的主题。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必须”。“两个务必”的提出,既是毛泽东同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对全党的警示,也是党领导的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党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历史性课题。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两个务必”,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是西柏坡精神最重要的内涵。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特别是在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中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
百度百科-西柏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