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的人物轶事

同治四年(1865),10月14日,“听政”的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命翁同龢为弘德殿行走,负责教育年仅10岁的同治皇帝。做钦差是朝廷对翁同龢的器重和信任。翁同龢很高兴,告诉两位皇后,他会尽全力辅佐皇帝,报答恩情。10月17日,翁同龢、倭仁、徐彤首次进宫讲学。天刚蒙蒙亮,翁同龢就来到弘德厅等司机,后面跟着倭仁和徐彤。同治皇帝一到,翁同龢等人立即上前给君主和臣民行大礼。同治皇帝喊了一声“老爷”,然后君主和臣民步入书房。同治皇帝分坐两侧,大师分坐东西,一天的教学正式开始。

这一天,第一批受教的学生是倭仁和徐彤,他们讲授《尚书》和《孟子》的相关章节。吃完饭,翁同龢接着教。他说的是《鉴帝图说》。这本书更深入,但有插图。针对同治皇帝年轻的特点,翁同龢做了简单的讲解,让同治皇帝听得津津有味,也深深佩服翁同龢的学识。翁同龢第一次授课成功。

翁同龢向同治皇帝传授《圣人格言》、《清开国党》、《经史语录》、《石矛》、《孝经》,并指导同治皇帝学习《诗论》。

翁同龢进弘德殿时,也奉命去养心殿为太后讲《治平宝鉴》的相关章节。对翁同龢来说,给听政有实权的两宫太后讲课,比给年少无知的同治皇帝讲课更光荣。但是,一旦犯了错误,不仅会让人耻笑,还会导致为民除害,身败名裂。所以在第一次给太后讲课的前夕,他把要讲的内容过了一遍,几乎一夜没睡。他第一次演讲的题目是“宋孝宗和大臣陈俊卿对唐太宗的接受建议”。在讲座中,翁同龢反复阐述了君主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如纳谏、李习安、下士等。讲座不仅礼仪大方,而且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分析准确,让太后和在场的王公大臣都很满意。此后,他还向两宫太后讲述了15个关于宋金元明皇帝政治事迹的话题。在谈及这些话题时,他结合历史和现实,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据实陈述,大胆批判了当时王朝的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改正建议,其中许多建议后来被采纳。他敢于直言不讳并提出建议,这是罕见的。

同治十年(1871),翁同龢在进一步努力听课的同时,其母徐氏病逝,翁同龢获准回老家参加治丧,离开弘德堂书房,直至同治十三年(1874)治丧期满。翁同龢在担任法务部右侍郎期间处理了很多案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平反了杨乃武大白菜的冤案,当时轰动全国,百余年来家喻户晓。

光绪元年(1875),翁同龢为刑部右侍郎。次年四月,受命教光绪皇帝识字。不久,他又调任户部侍郎,在宴席上做官,山西京师左为钦差大臣。他担任过刑部和工业部部长。光绪八年(1882),任军机大臣。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期间,主张出兵与谈判相结合,不能盲目依靠刘永福的黑旗军。很快,直奔军机。通过太子太保的加入,给了我眼睛花和紫缰。

光绪元年(1875)十二月,浙江绅士王树平等人联名向都察院申诉“审疑狱官偏私”一事。于是皇帝和太后开始关注这个案子。这时候恰好翁同龢被提拔为右刑部侍郎,直接负责大案要案的审理。他仔细阅读了所有卷宗,在供词和诉状中发现了许多疑点和漏洞。在查阅了杨乃武姐姐的呈文和浙江诸公的联名上书,走访了浙江籍的京官,听取了刑部负责人员的各种意见,经过仔细研究,审问犯人,调查证人,重新验尸骨,最终查明葛品死于疾病而非投毒。至此,杨乃武和小白菜都恢复了名誉。所有处理此案并作伪证的官员和证人都受到了惩罚。

此案可谓清末中国监狱诉讼与法制自我完善的典型。翁同龢忠于职守,为老百姓平反的职业精神,也可谓是一代帝王应有的风范。甲午战败后,翁同龢千方百计逃避责任,将失败归咎于李鸿章,认为李未能接下战局,甚至提出要斩首。此外,他还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事实上,北洋水师多年来没有增加一寸船只,完全是翁同龢等人裁撤相关经费的结果,却把污水泼到慈禧头上,因此被“后党”深恶痛绝。

但最终还是光绪决定罢免翁同龢。第一,光绪此时与康有为接触密切。翁同龢作为康有为的推荐人,为了争宠而诋毁光绪,实在不智,给光绪留下了印象。第二,翁同龢冒充钦差,对光绪无礼。据当时的记载,翁同龢有一次在与光绪的争执中,向光绪扔了一块砚台。虽然没有打中,但是墨水溅到了光绪的衣服上。虽然这是一个孤立的证据,但翁的嚣张应该是公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