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带来了哪些巨大的优势?这个问题占比很大。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正确详细的回答。

1.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勇气和魄力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当时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中国自身情况看,“文革”十年内乱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正如邓小平所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整个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就整体经济形势而言,实际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速度发展,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拉大,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5]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带领人民与时俱进,使社会主义中国尽快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正是因为我们党坚定不移地举起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贯彻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才逐步引导全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向全党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制定了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全党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改革开放使中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通过改革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我们实现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创新,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可以说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最快、综合国力增强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09407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工业持续快速增长,从1979年到2006年年均增长率超过11%。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国家外汇储备跃居世界首位;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从1978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3587元。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方式日益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不断更新。

3.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看作是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完善和发展是无法自然实现的。需要通过改革来推动,通过开放来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我们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是,由于受中国国情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等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健全和完善。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从根本上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上摆脱了“苏联模式”,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体系、新制度。在经济领域,我们成功地建立和完善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大胆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注重市场经济在解放生产力、配置市场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有序方面的优越性;在政治领域,我们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原则,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切实加强和完善人大立法和监督,积极促进CPPCC各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建立和逐步完善城乡基层政权、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文化领域,我们全面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机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创新步伐,通过文化市场化和所有制改革,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文化产业化和财政投入机制改革,以及全面的制度创新,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和机制,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社会建设领域,我们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制度措施,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4.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和把握,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和完善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提出了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标志的经济文化“二位一体”布局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逐步把社会建设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创新性地作出了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二位一体”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清晰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发展演变。这一新布局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

5.改革开放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我们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球化发展规律和执政党变化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认识。这种对规律性的认识,不仅来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来自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更来自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本身。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概括了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个结合”,即“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改革上层建筑同促进经济基础转变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结合起来,我们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这“十个结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它明确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可逆转,取得的成绩和成就不容否认。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