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戏剧里描写的是什么故事?

在郭沫若笔下,真正不道德的,恰恰是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关于昭君和范的故事,也是历代文人墨客从未停止吟唱的主题。尽管有些人对昭君表示同情,但他们大多将她不幸的美丽归咎于画家毛延寿。而郭沫若则写王昭君轻视国王的宠爱,不忍在宫廷里做人们取乐的玩物,而自愿北上。她大胆而直接地反抗最高的封建统治者,表现出更强烈的反抗精神。《聂影》讲述了聂影的哥哥刺杀韩的故事,是对《女神》中唐棣的诗剧《花儿》的拓展。剧本热情歌颂了聂英反抗强权的英勇献身精神。这是受到五卅运动的鼓舞,人民反帝的战斗精神受到历史英雄的鼓舞。这三个女性形象,一个比一个高贵。到我写《聂影》的时候,我已经不仅仅是在表达个性的解放,而是在歌颂为了群众的解放而牺牲自己的个性的精神。郭沫若的历史剧虽然取材于史料,但并不局限于此。因为他的目的不是真实再现过去的历史,而是“借古人之骨,吹嘘一些人生。”他认为“一个创造者和一个历史学家的职责是不同的;历史学家是最早的照相机和留声机;创作者利用历史事件的阴影来表达自己的想象,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所以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既增加了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又让人物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说现代语言。他的戏剧,就像他的诗歌一样,充满激情、活力和抒情。到了40年代,他的历史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精神与这个时代密切相关。

本来新思潮的出现就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对过去历史的重新评价,所以做一篇信念文章本身就是五四时期革命精神的一种体现。但由于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不同,未必都能做到位。欧阳予倩1926写的潘金莲,也是为了改变一个“淫妇”的形象,把她写成一个为追求爱情而被封建势力迫害,导致丈夫被害的女人。后来,欧阳予倩自己也认为“与恶霸合谋杀死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人总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