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历史演变

武汉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考古发现包括东湖方英台遗址的稻壳。

红烧粘土、石斧、石矛、鱼叉。郊区黄陂张西湾古城遗址是4300年前古人类生活的重要遗存。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宫殿。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属沙县、江夏县。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建有茶越城、庐山城,在今武昌佘山建有峡口城。当时的荆州牧刘表任命黄祖为江夏太守,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阙岳城”设置郡府。“雀岳城”成为武汉已知最早的城堡。公元223年(吴二年),东吴孙权在武昌佘山修建峡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黄鸡上修建了一座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南朝时期,夏口扩展到云州,成为云州的治所。

隋朝设江夏县、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到了唐代,江夏(武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绵州州府,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中心。江城之名也始于隋唐。从宋朝到明清,历代州政府统治。

宋朝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南宋抗金将领岳飞在鄂州(今武昌)驻扎8年,从此开始北伐。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府。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省级)所在地。

明朝时,朱元璋的第六个儿子朱桢被分封到武昌当楚王。由于成化年间汉水从龟山以北向长江分流,嘉靖年间汉水北岸(凹岸)形成了新的汉口镇。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并称为世界“四大名镇”,成为全国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清末汉口建为夏口厅(同郡),使武汉三镇在清代、民国时期声名大噪,三城一枝独秀更为难得。

清政府与英国在1858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加了包括汉口在内的11个通商口岸。1861汉口三月正式开业。在老汉口镇下游,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日租界五个租界。这些租界独立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外,设立了不同于中国政治制度的行政机构,如工业部、巡检院、领事法庭等。1911 10年6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发生第一次意义,宣布脱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的中心。

1912年,江夏县改为五常县,汉阳县废弃,夏口厅改为夏口县。武昌是湖北省的省会。

1914属于江汉路。1917,汉口德租界被中国政府收回,更名为汉口特区。1925年,汉口俄租界被中国政府收回,改称汉口特区。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将武昌县定为武昌城,将夏口县定为汉口城。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将汉口、武昌划分为京兆区,武汉成为国民政府的首都。65438年10月5日,数十万人进攻汉口英租界。65438年3月5日,国民政府正式收回租界,改称外交部汉口第二特区。4月,武汉市政府成立。

此后,武汉市行政区域分分合合,市级机关名称发生变化。武汉(特别)市、汉口(特别)市、武昌市政府(办事处)相继成立。其间,1929年4月,武汉特别市成立,7月,武汉被划分为汉口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行政院,其余划归湖北省。1929年7月30日,撤销峡口县建制,辖区分别划分为汉口市和汉阳县。1938年8月,汉口日租界被中国市政府收回,改称汉口第四特区(武汉沦陷后恢复日租界)。

2010经国务院批准,定位为华中地区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