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夏镇历史辖区

吕夏镇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据《吴越春秋》记载,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废冠留遗”就发生在这里。后人赏识其功绩,雄心勃勃地修建了这座桥,并因桥名而将其命名为“下陆桥”。《越绝书》上说:“过去越王苴鉴与吴王苻差作战,大败,所以留在会稽……”。穿过的镇的岳军营遗址至今仍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91),建立“下芦桥城”。清宣彤二年(1910),设立下路桥乡。民国二十一年(1932),下芦桥镇初建。从那以后,村镇被废弃,反复改变。

建国后多次合并,与邻近乡镇有区划变更。1950年,吕夏乡分为吕夏、中村、李安东、濂溪四个小城镇。同年10至1956期间,吕夏、李安东、濂溪曾属萧山县管辖。7月,1958并入钱清人民公社。当时,吕夏设立了三个管理处,即中村、吕夏和李安东。1961年春,吕夏人民公社成立,辖21个生产大队。1983更名为吕夏乡,生产大队更名为21行政村。1992年7月成为建制镇,新增1个居委会。

2003年,吕夏镇合并为65,438+065,438+0个行政村和65,438+0个居委会,即下吕桥村、新民村和月龙王村(含北务、南务、码头)。中枢村(包括中村、兀术、上庄)、夏冬村(包括郑家闸、王嘉黛、吴晴)、莲花村(原莲花、何家坞)、联中村(百里山头、玉山、杨家埭、马家地、陶家弄、王家庄)、李安东村、联西村。

2004年有5770户,18373人,其中非农业居民52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0人。民族以汉族为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年轻的农民工数量增加,其中一些人在中国结婚,因此有143个少数民族,如壮、回、藏、苗、侗、傣、黎、布依、土家族。

镇人民政府驻地下陆桥村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工商业繁荣,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