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科目如何选择

没有主体思维“玩”不转!

历史是一门容易得低分,但不容易得高分的学科。不仅需要一些基础的背诵,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查。

什么样的综合能力?就是利用学到的知识灵活调动交联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对考生会有更多更高的要求。

比如历史科目考试,学生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这些历史事件我好像都背下来了,可怎么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答什么,或者怎么背出来的单词没有一个能应用到问题上?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分块记忆的,没有系统的联系,答题时很难回答到踩点,不会得高分。

另外,要学好历史,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为大部分历史命题都是以事实为依据来考察理解程度的,而思考能力也是理解题目的能力,这是一种基本能力。

死记硬背是个“大坑”

学生和家长最大的误区就是只要背出来就一定能拿到分数。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历史题的答案生成确实是以背诵为主,但需要结合题意灵活运用生成答案(家长和学生可以找两个近三年的高考历史题作为证明)。

现在大部分学生学的是单线史,不是跨线史。所以学习历史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整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种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搞清楚每一个历史事实的前因后果。

另外,最重要的是,学完历史之后,你需要把所有的中外事件串联起来,因为中外事件是今天和未来的一个重要考点,只有一个“组合”才能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历史也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中,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已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理解模式。但是课外阅读会对知识点进行更好的补充,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只要坚持读下去,一些隐藏的好奇和疑惑就会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得到解答。所以,课外阅读是一个自我学习,融合历史认识的过程。对于高考生来说,这是一种提高分数的方式。知识读得越深,在高考中就越有竞争力。

另外,历史的课外阅读也不像其他科目那么枯燥,可以说和读故事差不多。寓教于乐,也间接为中文写作提供素材。另外,读书也会改变你的社会观和人生观。

关注国际国内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现在的考题形式越来越灵活新颖,对答题技巧要求很高。学生在掌握课堂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能够应对这些新情况、新要求,提高自己回答材料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多关注电视、报纸、网络上的时事新闻,如国家的指导思想和主要讲话、“两会”的政策法规、当前的新闻热点等,做到“以史为鉴”。

所以历史的弹性非常大,历史学科的答案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没有所谓的“套路”和“修辞”,所以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