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孔家店」的历史过程和结果是怎样的?
北京大学教授王栋在《五四精神新论》一书中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各种代表人物来看,无论是最重要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还是稍逊一筹的刘半农、周作人、易白沙、等人,甚至是最激进、最极端的钱,都没有人提出过“推翻孔子的店铺”。
目前“孔家店”最早的记载是1921 June 16,胡适在《武玉鲁文序》中首次提出“打孔家店”。
“打卡店”到底是什么时候演变成“推倒孔家店”的?这个事情不好核实。王栋认为,把“打倒孔家店”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性口号,是一种夸张和曲解。如果要为这个升级版的口号找一个起源,那就是由于陈伯达等人的加工改造。
新中国成立前,陈伯达建议成立“中国新启蒙学会”时,曾表示愿意“接受五四运动中‘推翻孔家店’的号召”。
后来“打倒孔家店”的说法被进一步传播,在很多历史书和关于五四运动的讨论中都可以看到。例如,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经学史的演变》中说:“武玉先生,五四运动中的‘名士’之一,曾被称为‘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小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说:陈独秀“高举‘打倒孔家店’的旗帜,同当时很流行的尊孔店的倒退逆流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影响很大。"
文革后,“打倒孔家店”的知名度如此之高,以至于很多人一提到五四运动就马上想到“打倒孔家店”。
“打卡店”和“打倒孔店”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大相径庭。“打”只是一个动作,“摔”却表现了一个结果。“打”的性质重在批判,“打倒”就是全盘否定。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流行起来后,立刻促进了人们对五四运动的象征性认识。在对传统有极端感情的人看来,“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中革命彻底性的集中体现。在对传统文化有很深认同的人看来,《打倒孔家店》是彻底否定传统历史虚无主义的罪证。这样,五四运动就失去了它的丰富性和立体感。
王栋说,“打倒孔家店”长期以来被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导致海外一些学者将其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流和精神实质。比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系教授周策宗写的《五四运动:中国近代的思想革命》。林毓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
在“五四”时期中国意识的危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中,林毓生指出,许多“五四”人物认为,为了提倡自由、科学和民主,必须彻底推翻中国的传统。这完全违背了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
林毓生教授的结论极其精彩,但如果五四运动中没有“打倒孔家店”,这个结论就值得商榷。
事实上,像陈独秀这样的思想领袖,在新文化运动中一直处于“两难”的境地。他一方面肯定了孔子本人及其学说在当时社会形势下的价值;另一方面,他坚持认为“孔子的方式不适合现代生活”。
1920年,陈独秀在《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我们对旧道德不满意,因为孝的范围太窄了...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把家庭的孝顺延伸到整个社会的友爱。现在有一批年轻人误解了这个意思。他没有把爱扩展到社会,而是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号,抛弃了慈爱而可怜的母亲。这样的人没有误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吗?因为新文化运动主张教人扩大爱,不主张教人收缩爱。”
有意思的是,其他“反孔子”的精英也一再声明,他们并不反对孔子本人。1917年2月4日,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与孔子》一文中写道:“于之打孔子,不是打孔子本身,而是打孔子为历代君主塑造的偶像的权威。不是掴孔子,而是掴专制政治的灵魂。”
对孔子最有启发的批评家于曾多次说过:“人们常说孔子是当时的伟人。”
但无论如何,在新文化运动的风暴过后,当人们再次提起“孔子”这个词时,他们的感受与往常大相径庭。
1921年,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出版《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时,有些心痛地写道:“当今中国,有人崇尚西学,有人崇尚佛学。只是说到孔子的羞怯,他就出口不了”,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他不敢见人的东西”。为什么?
也许鲁迅的一段话可以作为答案。在谈到“元帝”、孙、和时,他说:“看看最近的例子,你就会明白得多了。自20世纪初以来,孔子的运气一直不好...这三个人都拿孔子当砖头,但时代不同了,所以他们显然都失败了。他不仅失败了,还累了孔子,陷入了可悲的境地。都是不太懂文字的人,却执意要讲十三经之类的,让人觉得好笑。言行太不一致,这就更讨厌我讨厌和尚,讨厌袈裟,孔子用于一个目的的器具又清晰可见,于是推翻他的欲望越来越旺盛。所以,当孔子被装饰得很有尊严的时候,一定会有发现他缺点的论文和作品。”(孔子在现代中国)
“孔子不讲神怪,它接近科学。孔子的伦理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说什么奇怪话的孔子关进冷宫,把建立伦理道德的孔子尊为世世代代的老师。中国人活该倒霉!"在《孔子与中国》一文中,陈独秀对此深感痛心. "请看看近几十年的历史。民主运动每失败一次,反动思潮就兴起一次;与此同时,孔子也一度被尊崇。多么自然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