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孔子曾说:“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反思。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能主动学习,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1.巧妙运用材料,高效导入“万事开头难”,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历史课如果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的欲望,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材,巧妙引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利用故事、成语典故、名言警句、音像、图片、文物、社会热点、地方资料等联系教材主题,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历史的奥秘。2.适当选择材料,丰富课堂内容。高中生接触过很多文艺作品,比如一些诗词歌赋,很多同学都能背下来或者哼出来。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用一些著名的诗词名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枯燥抽象的历史变成生动的历史,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比如说南朝佛教盛行,可以引用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说到中国的传统制瓷业,可以引用《青花瓷》这首歌里的词句。3.以语言为导向的艺术讲座不应该照本宣科,而应该有新意,有特色,甚至幽默。如果能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方法,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把“死亡”的历史生动地带给学生,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好的历史老师”的袁腾飞先生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袁先生的优秀之处在哪里?他的学生称赞他:“他在历史老师中说相声最好,在相声演员中说历史最好。”可见,幽默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教会学生熟练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很多历史知识很枯燥,很难记住。老师不妨编一些形象生动的公式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准确掌握知识,永不遗忘。比如在讲授《天津条约》(必修课10)的内容时,十个通商口岸的记忆法是:一天内再开十个左右的口岸,长江江南镇,九汉。沿海营烟加汕头,岛上还有琼台灯。这样一个重难点知识点,就这样被学生记住了。另外,《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用谐音法记忆:“华工每日准陪(赔)酒(九)”。等等,不胜枚举。5.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漫画、音乐、电影等。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又能使历史看得见、摸得着、摸得着,从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比如说讲“开辟新路线”(必修2第五课)的内容,可以用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片段。6.组织学习活动的形式有多种,以调动和培养对历史活动的兴趣,如让学生编历史剧本、历史知识竞赛、参观博物馆、举行辩论等。就学生感兴趣但有争议的人或事组织一场辩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必修一第二课)这一课,就涉及到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人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少有的暴君,荒淫无度超过了他的功绩...学生对这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感兴趣,设计讨论课让他们在辩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不管学生在辩论中给出什么样的观点,只要有理有据就行。辩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点评,总结正反双方的论点,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信息体系,反馈给学生。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启发了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总之,为了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新课程实验的实践者,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