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面积,位置,人口,天气,历史,景点,美食。
“世界啤酒城”和“世界帆船之都”是国务院批准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核心区的龙头城市。拥有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位居第三。
青岛属北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著名景点有崂山、栈桥、五四广场、八大关、奥帆中心、金银滩、珠山等。每年都举办国际啤酒节、国际海洋节和国际钢琴小提琴比赛。
青岛历史悠久。东夷人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次环游世界,三次游览琅琊。1897-1919期间,青岛成为德国和日本的殖民地。巴黎和会后,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全国爆发了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分水岭。
青岛是历史文化名城[2],包括老舍、闻一多、洪深、沈从文等人在内的一大批历史名人都曾在青岛讲学。
面积11282平方公里,人口904.62万,市区487.59万(2014)。
著名景点:崂山、五四广场、八大关、栈桥、奥帆中心、金银滩、珠山等。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南部,位于北纬119° 30′~ 121° 00′和35° 35′~ 37° 09′之间,东、南濒黄海,东北接烟台,西接潍坊,西南接日照。总面积1128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黄岛、城阳六区)3293平方公里,即墨、胶州、平度、莱西四市7989平方公里。
地形学
青岛是沿海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青岛市总面积的15.5%(下同),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青岛海岸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岬间岩石海岸、淤泥质粉砂海岸和基岩沙质海岸。在浅海,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和海蚀平原。
青岛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胶南隆起的东北缘,胶莱凹陷的中南部,是新华夏隆起的次级构造单元。该区缺失整个古生代地层和部分中生代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发育,在青岛广泛出露。岩浆岩主要为元古界胶南期的月季山片麻岩花岗岩和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花岗闪长岩和崂山花岗岩。市区都位于这种花岗岩上,建筑基础条件极佳。本区构造以断层构造为主。第三纪以来,该区以整体性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总体上升幅度较小。
山脉
青岛有三个山系。东南部是崂山山脉,地势险峻,主峰海拔1132.7米。从老丁向西向北,一直延伸到青岛市区。北部是大泽山(海拔736.7米,平度所有的山和莱西的部分山峰都属于它)。南部由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铁茶山(海拔595.1m)组成的胶南山群。市区内的山脉有浮山(海拔384m)、太平山(海拔150m)、青岛山(海拔128.5m)、北陵山(海拔116.4m)、嘉定山(海拔112)。
河
青岛有大小河流224条,都是季风区的雨源,大部分是独立入海的小河流。有33条大河,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沿海三大水系。
大沽河水系包括干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沽河、古武河、刘浩河和南皎来河。大沽河是青岛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招远市浮山,由北向南流入青岛,经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城阳,到达胶州市南码头村。干流全长179.9公里,流域面积6131.3平方公里(其中南胶莱河流域1500平方公里),是胶东半岛最大的水系。大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661亿立方米。20世纪70年代以前,河流的径流是季节性的,夏季洪水暴涨,常年有水。之后除了汛期,中下游一直断流。
北胶莱河水系包括北胶莱河干流及其支流。青岛市主要支流有泽河、王龙河、仙河、白沙河,总流域面积1914.0平方公里。北胶莱河发源于平度市万家镇姚佳村分水岭北麓,沿平度市与昌邑市交界处北上,在平度市新河镇大庙家村汇入莱州湾。干流全长100公里,流域面积3978.6平方公里。河流年平均径流量2.53亿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0.24千克/立方米。
沿海水系是指单独入海的河流,较大的有白沙河、磨水河、王各庄河、白马河、李记河、周疃河、洋河等。
气候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和来自海洋表面的东南季风、洋流、水团的影响,市区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气温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上升缓慢,比内陆晚1个月。夏天湿热多雨,却没有暖气;秋季天气清爽,降水少,蒸发强;冬天风大,气温低,持续时间长。根据1898以来100多年的气象资料,市区年平均气温为12.7℃,极端高温为38.9℃(2002年7月15),极端低温为-16.9℃ (19366)。8月是最热的一年,平均气温25.3℃。65438+10月最冷,平均气温-0.5℃。日最高气温高于30℃的天数为11.4天;日最低气温低于-5℃的平均天数为22天。年平均降水量662.1mm,春、夏、秋、冬四季降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57%、21%和5%。年降水量最大值为1272.7mm(1911年),最小值仅为308.2mm (1981年),降水量年变化率为62%。年平均降雪量只有10天。年平均气压为1008.6毫巴。年平均风速为5.2米/秒,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月最高为89%。最低是65438+2月的68%。青岛海雾多且频繁,年平均雾51.3天,轻雾108.2天。
土地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土地分类系统,青岛的土壤主要包括棕壤、蒋莎黑土、潮土、褐土和盐渍土。
棕壤面积49.37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59.8%。是青岛分布最广、规模最大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和山前平原。土壤发育程度受地形位置影响,由高到低分为三个土属:棕壤、棕壤和潮棕壤。棕壤因地势高、坡度大、土层薄、侵蚀重、肥力低,多用于林业和畜牧业。棕壤和潮棕壤是青岛种植经济作物的主要土壤。
蒋莎黑土面积为654.38±076.9千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65.438±0.42%。主要分布在莱西南部、平度西南部、即墨西北部和胶州北部的浅洼地。这类土壤土层深厚,土壤粘稠,表土轻至重,物理性状差,水热条件不协调,速效养分低。
潮土,面积为144900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7.55%。主要分布在大沽河、古武河、胶莱河下游的平原地带。由于距离河流较远,土壤质地和土壤配置差异较大。沿海地区常受海盐影响形成盐渍化潮土,土壤肥力和利用方向差异较大。
褐土面积6333.33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77%。零星分布于平度、莱西、胶南石灰岩残丘中上部。
盐渍土面积3666.67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44%。分布于沿海低地和沿海海滩。
海洋
海岸线:青岛海域面积约1.22万平方公里,其中领海基线以内海域面积8405平方公里;海岸线(含岛屿海岸线)总长度816.98km,其中大陆海岸线710.9km,占山东省海岸线的1/4。海岸线曲折,岬角与海湾相间。
海湾:面积大于0.5平方公里的海湾。从北到南依次为丁字湾、略湾、盐水湾(又名横门湾)、崂山湾(又名北湾)、小岛湾、王各庄湾、青山湾、腰岛湾、太清宫口、刘庆和湾、崂山口、沙子口湾、麦岛湾等。胶州湾共有49个海湾,包括海西湾(含小岔湾和薛佳岛湾)、黄岛前湾、红岛湾、女姑口和沧口湾。
岛屿:青岛有70个原始岛屿。1987年,斋堂前岛与斋堂后岛以人工堤防相连为斋堂岛,千里岩划归海阳城。2006年,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和实地踏勘,确认了3个未报告的岛屿(石岛礁、大乔岛和小桥岛),而黄岛和团岛失去了岛屿属性,不再列为岛屿。青岛有69个岛屿。其中,水岛、绿岛、小青岛、小麦岛、团岛岛、牛岛、道济为人工陆连岛,只有62个岛屿被海包围。69个岛屿总面积13.82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06.08公里。大部分岛屿都很小,只有田横岛和灵山岛面积超过L平方公里,其他岛屿面积都不到0.6平方公里。在69个岛屿中,只有65,438+00个岛屿有永久居民。
潮汐:青岛是正规的半日潮港口,每个农历日(24小时48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平均潮差约2.8米,潮差出现在新月或月后2-3天(上弦月或下弦月)。8月潮位一般比6月5438+10月高0.5m。我国将青岛验潮站观测到的平均潮位作为“黄海平均海平面”,其高度低于青岛观象山国家水准原点72.289米。我国自1957以来,大陆地面高程就是从这个零点开始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