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的历史故事或传说
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创建于1959,是中国唯一一座反映海上交通历史的专题博物馆。它以丰富珍贵的海洋文物,反映了12至14世纪东方港口——通港的发展历史,展示了泉州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讴歌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悠久灿烂的海洋文明。是我市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教育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1991海蛟阁被省市政府指定为青少年德育基地。1995年8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座博物馆的原址位于开元寺的东侧。1979年,泉州湾宋代海船陈列馆成立,面积1300平方米,展示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古船及大量伴随出土物,以及宋代至清代的各种大型石、木、铁锚地。1991 05年2月15日,新海洋馆在东湖边落成,迎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探险队,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的高度赞赏和评价。新馆主体建筑像一艘远航归来停靠在港湾的独桅帆船,象征着海外交通的历史主题。新馆占地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设有泉州港口与古代海外交通、泉州宗教石刻两个固定专题展厅,以及中国历代船模、泉州海上交通民俗文化两个预展。这些展厅展示了泉州出土的各类文物,并配有大量的照片、模型和拓片,其中数百件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的石刻是最珍贵、举世闻名的文化瑰宝。这些石雕为我们提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泉州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不同的民族及其宗教文化在这里和谐相处,相互交融,赞美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精神和宽容。
建馆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博物馆在文物考古与收藏、展览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从1990开始到1991结束,为了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探险队,我馆工作人员在建设新馆、筹备特展、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方面成绩斐然,为国争光。近年来,我馆再接再厉,成功举办或协办了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各类国内外展览。十年来,博物馆每年接待各国和外国高级官员数十次参观,以及数百万国内外游客,其中学生约3万人。通过参观,向他们传播了科学知识和中华民族优秀的海洋文化。我馆与中国海上交流史研究会联合出版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海上交流史研究》被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和图书馆收藏。中国航海史研究会秘书处、《航海史研究》编辑部、中国古船模型开发中心均设在该馆,成为中国航海史研究的重要基地。1985、1992年,我馆分别被文化部、省文化系统授予“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目前,博物馆有正式干部和员工45人,其中一半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下设办公室、后勤处、文物处、文物科技保护处、学术研究处、展览处、事业发展处、保卫处。
为进一步发展我市海洋文化和文化事业,今年,泉州市政府已批准海洋博物馆二期建设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6000平方米的古船展厅,可容纳4至5艘古船和大量各种锚地;建设面积4000平方米的泉州海椒民俗文化展示馆;在原主馆二楼东西展厅组织中国船模展厅;配合博物馆区域绿化,种植历史上由海路引进的各种农作物、果树、花卉,作为露天展厅;同时,设立青少年科技活动室,等等。二期建设工程将为海角馆增添更丰富的内涵。
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的一个专业博物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东侧。创建于7月1959。
该藏品10000余件,其中一级藏品102件,如1974年出土的后渚港宋船,残长24.2米,宽9.15米,分13个水密舱,是我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毗湿奴石像是中国唯一见到的印度教文物,是14世纪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
该博物馆有三个专门的展厅。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展示了两艘宋代船只的部分实物,宋、元、明、清时期用石、木、铁制作的船锚,以及各个时代的船模等文物。泉州宗教石雕展厅展出了300多件宋元时期来自外国宗教的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墓碑、墓盖、雕像和寺庙建筑构件。泉州出口瓷器展厅展示了500多件从泉州口岸进口到国际市场的陶瓷。该博物馆还在泉州组织了一次海外华人历史展览。该博物馆每年约有30万观众。后渚港古船模型已按1/10比例复原,提供给有关单位在国外陈列展览。
该馆出版《海上交通史研究》杂志,已整理出版《泉州宋船发掘与研究》、《泉州及泉州港伊斯兰石刻》、《古代海外交通》等专著和资料1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