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中文是什么?
[关键词]中俄文化词汇教学
众所周知,汉语和俄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上,也体现在文化上。在对俄罗斯学生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文化词”。归根结底,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那么,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如何深入研究这种文化差异,以提高对特定国家学生的汉语教学水平呢?这是我们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一个
文化意义是“社会赋予的情感色彩、风格意义、比喻意义、转喻意义和独特的概念意义。”根据文化意义的对应关系,汉俄文化词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1)相同的文化词代表不同的文化含义。(2)不同种类的文化词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意义。(3)不同种类的文化词有不同的文化含义。
在第一种情况下,俄语中的文化词在汉语中代表另一种文化意义。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可怕的动物;在《圣经》中,龙被视为怪物;在俄罗斯文化中,龙是一种怪物(神话中一种长着翅膀能喷出火焰的蛇形怪物)。俄罗斯人用它来比喻残忍的人。在汉语中,龙的文化含义完全相反。龙意识大概始于中国古代先民的图腾崇拜。伏羲的母亲华胥在雷泽怀孕,因为她踩到了龙脸雷神的祖先基地。伏羲女娲是一条人面蛇鼻的蛇。(“列子?黄帝。在商朝,龙成为占卜的重要动物。”云随龙,风随虎》(周易?干占卜?文言文)。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可静可明,可大可小,可长可短,春分登天,秋分入深。“可见,龙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神奇的动物。
古代社会有很多与龙有关的文化词汇:
闫隆:皇帝的脸和面部表情。
玉龙:也叫“玉龙”,指的是天子驾车。白居易《长恨歌》:“天地旋回龙,帝执当场不肯转。”也指皇帝。韦庄《玉董军》诗中写道:“四年龙守峨眉,铁马步步迟来。”
龙乾:皇帝登基前。
蜻蜓:皇帝登基的时候,后来就跟升迁相提并论了。傅贤《致贺王绍集》:“吾弟凤翔,太子亦蜻蜓。”
龙舟子:绣有龙纹的古代帝王服饰。礼记?礼器:“有重文之人:帝、皇、大夫。”
龙床:皇帝用的床。旧题唐《郧县杂记》:“汉有道学。宪宗献龙床时,坐下时鳞爪角动。”
龙战:这是阴阳之战。“容易吗?坤:“第六日,龙战于野,其血玄妙。“后来余群雄争天下。
龙庭:皇帝施政的宫殿。
龙兴:一个新王朝的崛起。
龙种:帝王的后代。
龙脉:是指已经出了皇帝(或者可能出了皇帝),或者可以埋葬皇帝,保护皇族后代的山川。
可见以上文字都是为古代帝王所造,真正的龙帝指的是古代帝王,可名不虚传。
在现代社会,中国的人们仍然喜爱龙作为一种隐喻。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自称“东方巨龙”,中国的父母都想“梦想成功”。汉语中也有很多用“龙”来搭配的成语,最受广大群众欢迎,在各种社会生活中也经常使用。如:卧虎藏龙,车水马龙,女婿的女婿,二龙戏珠,入龙,虎坐龙盘,龙潭虎穴,画龙点睛,傲龙,语境,老年,凤龟龙,龙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虎踏地,生龙活虎降。
在第二种情况下,俄语中的文化词在汉语中具有相同的文化意义。
比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意思是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长出来,意思是事物迅速大量涌现。这其中就包含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中国人很爱竹子,所谓“老寒三友”就是松树、竹子、梅花。竹子是优雅、纯洁、谦逊和正直的象征。古今园林几乎没有园林和竹子。屋中若有竹,春吹窗,气满。竹影摇曳,姿态在画中。冬天绿叶不褪色,帅气潇洒。古往今来,“一日不能离此君”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的偏好。历代文人也喜欢用竹子来象征高尚的品格。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一句诗说:“梅寒而美,竹瘦而寿,石丑而文。”后来石头换成了松树,“松树比霜雪更高贵”,后来的学者也经常用这三样东西来比喻。阿清人郑板桥在《朱墨图铭》中称赞:“薄叶,疏结;雪不能压,风不能折。”竹子也比君子好。刘禹锡《汀初》诗曰:“露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伊一如君子,无处不适。”在中国南方,雨后竹子长得很快。“数不清的笋子,遍布林中,柴门藏行人。见面会必当竹,客绝迎。”(唐?杜甫《咏春笋》,所以有“雨后春笋”的比喻。而俄罗斯人则用另一个东西“蘑菇”来表达类似的说法,那就是“像雨后的蘑菇。”蘑菇是俄罗斯人最喜欢的食物,所以俄罗斯人用最喜欢的蘑菇来表达这种类似汉语的说法。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蘑菇是大森林送给俄罗斯人的礼物。俄语中有很多与森林有关的谚语,而中国的森林资源相对较少,但却盛产竹子,所以很多成语都与竹子有关,比如“胸有成竹”、“势不可挡”。
第三,汉语中的文化词属于俄语中的“文化限制词”。
比如“长青松柏”“幸福如东海流水,长寿胜南山寿”等,都是中国人过生日喜欢说的话。中国人视松树为吉祥物,松树被视为“百树之长”,称为“木公”、“大夫”。松树的特点是持续霜冻,冬夏常绿。所以古人视松树为常青树。古代有“神仙松”之说,人们赋予其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吉祥寓意。松树一般被视为祝福的象征,祈求青春永驻、健康长寿。松树也可以象征不屈的性格,“寒来暑往,方知松柏凋”(《论语?”),建安七子之一的刘真在《弟之赠礼(二)》中也盛赞宋的人品:“亭山上松,谷中飒飒,有中风。风大的时候,松枝壮。风霜凄凄惨惨,岁末总正确。不冷,松柏有性。”松树在俄语中没有这些比喻意义。俄罗斯人更喜欢用桦树作为“家园”和“祖国”的象征,也可以比喻俄罗斯姑娘的苗条之美。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松树只是普通的树,没有其他的含义。
二
以上只是文化词的一个极其广泛的对应。根据这三种对应情况,我们讨论了俄汉文化词汇的教学方法。
1.文化意义解读
也就是说,在教授一个文化词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词的文化含义解释到位,否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误解。比如第一种情况,龙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含义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在中国文化中,龙至少有两种文化含义:(1)象征皇帝。(2)它象征着整个中华民族。对于西方学生,尤其是俄罗斯学生来说,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龙这样凶猛残忍的动物竟然是中国人的祖先。或者他们误解中国皇帝都是冷酷残忍的人,因为他们是“真正的龙”。再比如冰玉概念。王昌龄《在芙蓉客栈与辛健别离》:“若洛阳亲友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如果不结合中国文化来理解,外国人就无法知道“冰心”是什么意思,甚至无法理解为“玉瓶里冰冷的心”。
但是,对文化意义的强调不能超过语言意义,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应该并重。否则整个词汇教学变成了文化的讲解,显然是不可取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避免“倾盆大雨”的解释,因为那会吓跑学生。
张贴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对比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第二种情况,即当两个文化词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意义时,可以用一种文化的词引出另一种文化的词。如上所述,汉语中的“雨后春笋”用俄语中的“雨后蘑菇”来表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用“雨后春笋”带出“雨后春笋”,无疑更容易理解。
在类似的情况下,中文的“倾盆大雨”相当于俄语中的“像水桶一样倾泻雨水”。一个勺子和一个水桶展示了两国的地域文化。北方温带和北方寒带的俄罗斯人的工具是水桶,中国人盛水的工具是瓢。在汉语中,“脚踏两只船,迟早要翻船”,在俄语中对应的说法是“两只兔子都抓,一只也抓不到”。同样,也意味着分心做两件事可能会导致失败。汉族人和俄罗斯人使用两种不同的文化词汇。中国南方水网纵横,船只众多,而俄罗斯森林草原丰富,经常发现兔子。另外,汉语中的“胆小如鼠”和俄语中的“胆小如兔”是一个意思。
因此,文化意义之间的正迁移可以用来带出词汇,如:
《大雨如斗》(俄语)-《瓢泼大雨》(中文)
“两只兔子都抓,但一只也抓不到”(俄语)-“脚踏两只船,迟早要翻船”(中文)
“像兔子一样胆小”(俄语)-“像老鼠一样胆小”(中文)
当然,这要基于我们老师的外语水平,这也是我们强调对外汉语老师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的原因。
3.语境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创造一个最大限度使用词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锻炼猜词能力。
在语境中解释文化词有两种方法。
(1)使用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的最丰富的材料。在课堂上,教师要选择一些最能体现本民族语言文化特点的文学作品。例如,一位俄罗斯留学生曾问老师,李商隐的《锦瑟》诗中“圣人庄子白日做梦,蝴蝶蛊惑,王皇帝春心杜鹃啼”这句话中,为什么用布谷鸟来象征爱情(布谷鸟在俄语中是贬义词)。其实我们可以把杜甫的诗找出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为什么要用杜甫在自然的语言材料中表达自己的孤独、悲伤和忧伤。
蜀曾闻秭归鸟,宣城见杜鹃花。一个叫,一个回肠,一个断,三月三月三个回忆。
(唐立白《宣城见杜鹃花》)
早上和晚上在这里能听到什么?布谷鸟流血的叫声,猿猴的呜咽声。
(唐·白居易《琵琶行》)
是冷泉闭馆的孤馆,杜鹃声望杨。
(关《踏沙》)
更有甚者,鹧鸪停,杜鹃切。哭到春回,找不到地方,恨芳菲就休息。
(宋新戚姬《何心郎》)
从今以后,我将离开江南路,化作一只带血的乌鸦。
(闻松天香的《金陵易》)
杜鹃花使杜鹃啼,似血,似朱之触。
(现代秋瑾《杜鹃花》)
……
然后我们会告诉学生,布谷鸟的嘴是鲜红的。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布谷鸟会哭到流血,所以用布谷鸟来象征孤独凄凉的爱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2)利用“分类”的语境
我们尽量把代表相似文化意义的词归纳到同一个文化话题中,从而加深学生对该词文化意义的理解。比如,我们在介绍中国的家庭观念时,收集了“叔叔”、“伯伯”等相关的亲属称谓,并告诉学生,因为中国文化强调血缘关系和伦理道德,所以有很多亲属称谓。西方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叔叔和伯伯用同一个词。我们在讲解民俗时,收集了关于民俗的文化词汇,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等...当我们解释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时,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佛教和道教上。这样,外国学生可以在学习文化的背景下掌握一定的词汇,这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还可以增加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参考资料:
葛伊本。汉语词汇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戴昭明。文化语言学导论[M]。语言出版社,1996。
[3]孟子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A],词汇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
[4]吴国华。俄罗斯文化背景知识词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5]王浣。从双解汉英词典的编纂看词典释义问题。《世界汉语教学》前期,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