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苏联的历史作用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险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所处的国际形势非常险峻,一直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国际反* *战争临近。国际反* *战争的威胁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希望世界革命大规模爆发,使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在短时间内完成世界革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无产阶级在世界上的胜利,至少可以改变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孤立弱小的局面,形成东方集团。他认为“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天一天的,而是一直在成熟的”。他还预言,“俄国人已经开始,德国人、法国人和英国人将完成它。社会主义一定会胜利”。在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下,欧洲革命出现了短暂的高潮。2008年芬兰爆发革命,6月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宣布成立芬兰社会主义工人* * *和共和国。同年6月,11,德国爆发革命。巴伐利亚苏维埃* *和中华民国成立。1919年,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压制,社会主义者的背叛,以及* *生产者的错误,这些革命很快就失败了。到1923,保加利亚在9月起义,德国在10月汉堡起义。欧洲革命再次陷入低潮,俄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被国际帝国主义包围。2008年以来,帝国主义为了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巩固了14个国家,勾结俄国反革命势力,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和反革命叛乱。为了打退帝国主义的进攻,粉碎反革命势力的叛乱,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击退了帝国主义的干涉,粉碎了反动派的叛乱,初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帝国主义对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干预失败,欧洲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受挫,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状态:帝国主义不能消灭苏联,不得不与之媾和,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反苏的目的,一直在寻找侵略和颠覆的机会;苏联比较弱小,被资本主义包围,对外唯一正确的策略是和平,利用暂时的和平机会壮大自己的力量,争取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苏联和国际资本主义呈现出一种本质上对立但不能不和平的关系。到1925,除了美国,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承认了苏联。并相互建立了外交和商业贸易关系。1933年,美国终于承认了苏联。然而,在这个和平的地方,帝国主义国家仍然保留了他们对抗* * *战争的野心,以缓解资本主义世界内部不可克服的经济危机。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全面爆发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摆脱危机,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些国家(如美国)采取了改进的政策来缓解矛盾。其他(如德意日)相继建立法西斯统治,公开叫嚣战争,德意日甚至形成了反对* * *生产的国际协议,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旨在“合作防止* * *”。直接把矛头指向了苏联。于是,欧洲和远东成为两大战争策源地,局部战争频繁爆发。其实回顾历史,斯大林时代有过两次世界大战。其他局部战争(包括地区战争、内战和民族解放战争等。)也是不断爆发,持续了很久。当时的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总是被世界资本主义包围,总是处于战争或备战的特殊条件下。苏联不仅经历了内战,还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一场大规模的卫国战争。可见当时战争的阴云很浓。这种不断对抗战争威胁的国际形势,必然会对斯大林在苏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既然战争迫在眉睫,为了准备和进行战争,就必然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团结一致,要求国家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高度集中地使用,要求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高速发展,要求其他各方面、各部门互相配合。这正如列宁早就指出的:“要么灭亡,要么拼命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问的。”因此,斯大林明确指出:“我们无法知道帝国主义什么时候进攻苏联,中断中国的建设。他们可以利用中国的技术和经济弱点随时攻击我们,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党不得不鞭策国家前进,以免错失良机,而是充分利用喘息的机会。尽快建立苏联工业化的基础,即苏联富强的基础。党不能等待和应付,而应执行最高速度的政策。”因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50到100年。我们应该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要么我们这样做,要么我们被打倒。”“慢下来就是落后。落后者必挨打。”。
当时国际社会的战争和革命主题与苏联的社会生活主题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产物。经济上,斯大林的高速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集中资金、资源、人力搞国防重工业的模式,从编制上看,起到了重要作用。政治上,高度集权体制的形成也受到备战因素的强烈影响。在战争阴云密布的形势下,抵抗外来侵略、巩固和捍卫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当时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了保卫苏维埃国家防止突发事件,为了随时做好保卫和巩固新苏维埃政权的准备,苏联不得不把尽快建设工业强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放在首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方式是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形势下制定的。
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总体上是正确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中发现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需要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反复检验,正因为它们是一些原则和粗略的轮廓,即使它们有客观真理,要把它们变成现实,我们也需要一系列的中介。从理论上讲,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原理同俄罗斯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必须牢牢掌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俄罗斯的基本国情。斯大林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苏联时,大体上具备这两个条件。然而,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不足,在抄袭上也有一些缺陷。比如,在对马克思列宁关于* *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形式上照搬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在实践中造成了急于过渡到* * *资本主义的“超越阶段”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对马克思公有制理论的理解仅限于机械化,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看成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把只有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在全社会实现的纯粹的、纯粹的公有制看成是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本质体现,从而直接把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否定社会主义时期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存在。应该说,斯大林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认识在本质上没有错。错误在于他急于实现生产关系的这一目标,没有充分注意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国情,没有考虑到生产关系应当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显然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进行教条式理解的结果。实事求是地说,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斯大林对本国现实的把握还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比如他对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脱胎出来的新社会制度中封建专制的遗毒没有深刻的认识。革命风暴中诞生的新社会制度中的地下活动和战场厮杀时代中央集权、命令主义的烙印被低估,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影响
对于苏联模式,我们必须做出具体的历史评价。在苏联模式中,既有体现社会主义特点的方面,也有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特殊性。对于社会主义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们反映了人类社会漫长发展过程中特定阶段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普遍规律。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坚持。对于苏联模式中体现社会主义特殊性的方面,要看到它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苏联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有些在模式形成时就很明显,有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凸显出来。二战后,苏联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要求经济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发展,苏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改革,严重影响了苏联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所有这些缺点只能通过社会主义改革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