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赚钱的行业也“熄火”了吗?近3万亿坏账在顶,为什么是好事?
最近银行系统有很多热闹的小道消息。
8月底,厦门国际银行某支行领导第一个被“骂”上热搜。其实并不复杂:一个新员工因为吃饭拒绝喝酒,被领导扇了一巴掌。比如掉进冰窟的入门体验,心寒,我要在群里发牢骚。
没过多久,微博中有网友“自曝”在分公司领导的工作场所遭遇PUA。虽然举报微博有很多漏洞,但银行内部成立的应急调查组也能说明很多问题。上下级处境相同,怎么能戳中很多银行员工的心。
别看现在大惊小怪的。早些年,银行的工作比公务员更吃香。
先不说福利好,待遇高,关键是离“钱”更近,“躺着也能赚钱”。如果家里的孩子能在银行工作,哪怕是个柜员也能在亲戚面前稍微显摆一下。
如今世道变了,这个“金饭碗”也不再香了。在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银行业几乎变成了“跪着赚钱”,钱少了,命多了,每天都有开不完的会,做不完的事。
相比于苦中作乐的银行员工,在银行“入股”的中小股东更为慌张。
日前,几家国有银行陆续发布了2020年半年报,夸张的利润下滑吓坏了不少人。有人算了一下,对比2019同期数据,六大行这半年赚了差不多714亿:
●工行实现净利润654.38+048.79亿元,同比下降654.38+065.438+0.4%;
●农行净利润108834亿元,同比下降10.38%;
●中行净利润65,438+0,009.1.7亿元,同比减少65,438+0.51%;
●建行净利润654.38+0376.26亿元,同比下降654.38+00.74%;
●交通银行净利润365.05亿元,同比下降65.438+04.61%;
●邮储净利润336.58亿元,同比下降9.96%。
几个月前,几次重要会议定下基调,金融体系惠及实体经济1.5万亿。会后没多久,利润真的降了,真的立竿见影。但是,下降幅度有点均匀。不知道有没有“示范”的意思。
02
银监会表示,银行业净利润下降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不良处置和拨备增加。怎么理解呢?
不良贷款实际上是逾期贷款、呆滞贷款、不良贷款的总称。简单来说,有三种情况:贷款到期后未还,贷款期限延长后未还,贷款未到期,但看起来是“坏账”。
这是多少钱?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4万亿,其中六大行至少占一半,差不多1.07万亿。
贷款是银行业务的主体。往年批下来的钱要么是企业家建厂招工人,要么是房地产企业买卖土地。不管利率如何,总是或多或少赚了,至少本金无忧。
但是这几年经济增速放缓是大趋势,很多商家也没那么聪明了。先是工业火了,然后是房地产不行了。监管+融资收紧双管齐下,成了烫手山芋——反正钱还是拿不出来。
另外,我们之前说的“反催收联盟”还在不断发展壮大,很多人已经掌握了和银行讨价还价的方法。首先,他们哭穷,然后他们玩粗暴。核心诉求是无限期延长还款期限,这也很无奈,只能看着资产变坏。
根据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估计,今年银行业的不良处置将达到3.4万亿元,比去年多1.1万亿。结合很多市场因素,贷款损失至少要拿一块钱作为风险准备金,对银行利润影响很大。
03
除了收不回来的“坏账”,给企业输血,给实体经济让利,是银行业利润下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至于为什么从银行业起家,还得从历史说起。
在建国初期到1965这一时期,银行主要起到了恢复国民经济,帮助经济转型的作用。在这一时期,袖标指等银行系统为促进生产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6之后,经历了长期停滞的银行体系再次开始转型。经过专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几个阶段,我国银行体系逐渐形成了现有的格局——
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新体制,但由于历史欠账,也留下了间接融资碾压直接融资等弊端。
需要集中精力干大事的时候,比如义无反顾地上马政策项目——高速公路、高铁、机场,该刺激的时候就刺激,可以充分发挥迎难而上、逆周期调节的巨大优势。
但在经济急需转型的相持阶段,也可能犯下端大不能倒、末路走到黑的错误。
以房贷为例。这是银行业不可多得的优质资产。从2008年到2017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从3.0万亿增长到21.9万亿。按照2019的增速,2020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将超过35万亿。
房贷总量的飙升,不仅成为前几年房价最有力的支撑,也严重挤压了消费等行业的投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说逐利的商业银行难辞其咎。
不仅是房贷,企业的现金流也被吞噬了。从贷款被批准的那一刻起,企业就背负着无论盈亏都必须支付的利息。
如果再加上乱七八糟的成本,实体“服务”金融的顾虑是实实在在的——实体企业盈利能力弱,金融机构都是马庄里的肥肉。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金融“吸血论”在过去非常流行,这与银行手握水龙头的强势地位密不可分。19全年,全行业净利润合计近2万亿,是中国最赚钱的行业。
考虑到今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银行和保险机构前7个月通过降息、降费、财务重组、延迟还本付息等方式,向实体经济让利8700多亿元。此外,各家银行的普惠贷款也在利率下降的前提下得以释放。
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资金非法流入房市和股市。
例如,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彻查深圳商业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今年7月,部分银行也下发通知严查消费贷款流入股市、楼市,监管层也开出了不少罚单。
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相对于它们的所有者,基金本身更知道在哪里赚钱。
04
今年以来,为了对冲疫情的负面影响,各大经济体纷纷祭出各自的经济刺激措施。虽然理论体系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但归根结底,所谓大病,少不了“水开”二字。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银行虽然保持了政策决心,但最终还是会像2008年那样跟风。
抛开若隐若现的负面影响,刺激计划将带来新的财富机会,这也让许多富人和房地产企业有信心逆势大举押注。新版“4万亿”计划一出,新借的钱还不到自己想要的程度。
但日前,全国人大为下一步货币政策定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有效发挥结构性直接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
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利率的下降无形中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虽然可以通过降低存款利率将成本转嫁给储户,但不注水,润水龙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此外,不良贷款的相当大的风险还没有完全暴露,未来将是艰难的。
因为疫情,监管允许受灾群众延期还款,所以银行会遇到不良率和不良金额的双升。一般风险是有滞后性的,疫情过后可能要半年,过了期限疫情才会集中爆发。
这甚至催生了不良资产处置行业的一波分红潮。内部征集和招聘、外部征集力度加大。情况并不严重。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坏的情况还远没有结束,一些小银行甚至可能不得不退出市场-
过去两年,银行股东一直在拍卖银行股权,但银行股权并不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银行股权拍卖率超过60%。
就这1.5万亿的盈利而言,个别地方小银行可能无利可图。但是,降费减息政策是普遍的、可持续的。所有银行,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做好削减利润的准备。
从银行业内部来看,这几乎是内外部环境崩溃导致的“大内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