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改变人的气质”。
他从理性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出发阐释人性论,提出人性即理性,即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他强调“学习是为了改变气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把“性情之性”变成“天地之性”。
2.教育的目的是“合乎道德”。
朱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管好明天,灭人欲”。鉴于当时的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导学生“惜利弃义”,争名夺利,为了改变“风俗越来越差,人才越来越差”的局面,朱重新陈述和强调了“任明论”的思想。
3.教育的任务是小学“教东西”,“大学是穷的原因”。
朱主张,在小学阶段,主要是“以物教人”,如“礼乐射书数,孝兄忠义”,至于发现和探索事物,则是大学教育的任务。所以小学如果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会让他不知不觉变好,越来越久,就无所不能了。”
4.朱主张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朱十分重视德育,主张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他说:德对人的意义重大,不仅是修身,推而广之是治国。如果缺乏德性,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归宿。
5.教育必须从孩子开始。
朱认为,小学教育是基础,也是培根的工作,所以从小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尤为重要。孩子必须学会并掌握“扫道应付进退,爱亲畏道促师”。他指出,这些伦理道德都包含在儒家经典中。
扩展数据
朱(1130 . 9 . 15—1200 . 4 . 23),性格阴暗,人称惠安,后称惠翁,人称朱文公。原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生于南涧府尤溪(今福建尤溪县)。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派代表人物,儒学大师,佛名朱子。
朱是唯一一个不是孔子亲传弟子,却喜欢去孔庙拜谒的人。他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之列,受到儒家的崇拜。朱是的学生,二程(程颢、程颐)的弟子,与二程并称为学派。朱的理学对元、明、清三代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三代的官方哲学。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人。
朱著有《四书句注》、《太极图注》、《通书注》、《周易读本》、《楚辞注》等著作,后人编纂了《斋藤优子大全》和《斋藤优子象》。其中《四书章句注》成为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