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古老的舞蹈?

西周

从于霞到琪宇,作为古代舞蹈缩影的周代礼乐进入了奴隶社会。经过夏商时期(公元前21 ~公元前11世纪)到西周开国时期,奴隶制达到顶峰,周朝的统治阶级已经充分认识到乐舞在政治上的社会作用,制定了礼乐制度。为了实行这种礼乐制度,周王室整理了前代遗留下来的乐舞,包括黄帝、唐尧、虞舜、于霞、商汤、周武王的乐舞,统称为六代祭祀乐舞。并成立庞大的乐舞组织“大乐思”,贵族子弟要接受严格的六艺(礼仪、音乐、射箭、科举、书法、数学)教育。13岁入学,循序渐进,先学音乐,背诗,跳舞。15岁开始学习射箭、驾象、舞象(象的传说是武舞,也有人认为是鱼虾等图腾舞蹈)。20岁的时候,我学会了各种仪式和大舞蹈。

大节的时候,贵族子弟被大西乐牵着跳了六代舞。不同场合演奏不同的音乐和舞蹈,凯旋时演奏《乐凯》;颜赏客,表演《四世同堂乐》、《散曲》;一边执箭一边跳“弓箭舞”。在所有的仪式场合,一方面强调受命于天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强调等级的尊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奴隶社会政治文明的伟大创造,是周以前古代舞蹈的杰作。

汉朝

汉代由于封建制度的巩固和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各地乐舞也相应发展起来。各地著名的歌舞有:侗歌、侗舞、、赵舞、京燕、楚舞、音、和筝舞。各民族乐舞文化的交流中华民族古老的乐舞文化是通过各民族乐舞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而形成的。这种交往在夏代就已存在,《竹书编年史》记载:“少康即位,邀他国宾客,以乐舞之”。“后来即位,元年,然后宝咏会池,众洋人会舞。”周代六朝舞蹈也是各民族乐舞的集中和交流。西域乐舞的传入,大约在秦汉时期,汉初宫廷中就有了“岳越”。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马哈都勒》这首歌。鞋履队长李延年因胡月而创造了28种新音,并在外国乐舞的影响下,加以创造和发展。班固的《东方颂》描述了汉代洛阳四大彝族乐舞表演的盛况,包括东夷的枪舞、西南夷的羽舞、西夷的戟舞和北夷的干舞。东汉灵帝喜欢和胡跳舞,京都的贵族们都在一起跳舞。汉画像石上有胡人表演杂技、魔术和灵感的图像。汉代的盘鼓舞融合了中原的典雅与西域的热情,形成了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这种舞蹈在六朝就失传了,直到最近才在安徽、陕西出现。

中原与西域乐舞交流的另一个成果,产生于北朝时代。西晋时,关中人避难凉州,带来汉魏传统乐舞。阿迪民族吕光与匈奴聚曲孟勋将西域获得的龟兹音乐与流传于凉州的中原旧乐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乐舞类型——西凉乐。甘肃敦煌是西凉的都城,敦煌石窟的壁画记录了西凉乐舞的节奏。

唐朝

从周代开始,唐代燕乐的蓬勃发展,朝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培养专业乐舞人员,重视继承传统,吸收外来影响。

到了唐代,出现了太常寺、焦芳、梨园、宜春书院等乐舞机构,集中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乐舞家,重视舞蹈技艺的培养和训练。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统一成果,包括南朝的尚青乐舞,北朝的西凉、龟兹、高丽、天竺、郭康、安国、疏勒等东西乐舞。特别是受到西域各族乐舞的影响,旧乐新声与汉胡交融,促进了唐代乐舞的发展。

宋朝

宋代舞蹈及其戏剧因素宋代舞蹈主要有三个方面:宫廷队舞、民间队舞和百戏舞。宋代在唐代队舞的基础上,发展为儿童队舞和女弟子队舞(见宋代宫廷队舞)。

宋代民间舞蹈非常繁荣。每逢新年、元宵节和清明节天宁节(皇帝的生日),民间舞蹈队都很活跃。《老武林》记载的元戏舞队有70种,这70种舞队的许多节目至今仍在民间流传(见宋代民间舞队)。

宋代数百种戏剧中的舞蹈经常在军队中表演。《东京梦中国》载有《驱军上台百场》一文,上士乔装假面鬼、判官,在锣鼓齐鸣、烟火齐鸣中,表演了《执锣》、《硬鬼》、《舞判官》、《哑剧》、《七圣刀》、《算账》。这些扮演各种角色的舞蹈,每一个都成为一部剧,似乎都有一定的戏剧情节联系。

元朝

元代的戏曲舞蹈与宗教舞蹈元代的戏曲艺术称为元杂剧。元杂剧中的“唱”、“云”、“节”是其艺术表现手段。其中“主体”主要是工作,包括表情、舞蹈、武术。其中,舞蹈是侵入性的,如《铁拐李杜黄金夫妇》第四折:“可以看一次八仙跳舞(上八仙,载歌载舞)。”此外,《刘玄德醉起黄鹤楼》中使用了民间舞蹈队“村田乐”,《追韩信》中使用了奔跑的竹马。元杂剧中的这种侵扰性舞蹈,还包括唐秋雨中安禄山的“胡璇”舞和杨贵妃的“霓裳”舞。元杂剧中的武艺也包含了许多舞蹈因素,如各种器乐舞蹈、二人转、筋斗、飘扬的旗帜、踩高跷等。其他剧目如肖尉迟有“做调”,马岭路有“卒阵”,是一种队形舞。元杂剧中的其他作品逐渐演变为程式化的舞蹈动作,用于表现人物的情态,如《月亮阁》中的“郑丹做羞主”,“郑丹做慌、挫、悲”等带有名称的动作,如“拍打红旗”、“拖白练”、“踩高跷”等。中国古代的宗教舞蹈主要是巫术、道教和佛教。巫术和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自东汉始,由印度传入的佛教兴盛,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经久不衰。东汉桓帝等。,寺佛“倡乐为乐”;北魏洛阳静乐寺,设女乐,“唱绕梁,舞绕袖”;南朝齐时,梁武帝作“善心”、“大乐”,称为“正乐”,宣传佛教。唐代十首乐曲之一《西凉乐》中就有和阗佛教音乐,宋代宫廷中有一群菩萨在队舞中献香花,都是宣扬佛教的乐舞。

元代以萨满教(巫术)和墨家教(佛教)为主要信仰,元代宫廷队舞充满了宗教迷信色彩。到了元代,宫廷队舞分为四队,元旦有乐王队,天寿节有寿星队,朝晖上有礼乐乐队,宣扬佛教,还有义理队。每队分为10队。在《音乐之王》的10支队伍中,领衔的队伍是一支乐队,有两支女团,一支演奏长春的杨柳之歌,一支表演牡丹花舞。10的队伍里,有女的做花激励她们,剩下的都是男队跳舞扮鬼。《论辩队》里还有一段扮成八大金刚照片的舞蹈。此外还有宝盖舞、日月扇舞、楼台舞、伞盖舞、金翅蓬舞,都是宗教舞蹈。

元代最著名的颂佛舞是元顺帝的“十六魔舞”,称为颂佛舞。实际上很有趣。只有受过秘训的太监才允许在宫中表演时观看,严禁民间表演。

明清两代

明清时期的舞蹈大致可分为三类:宫廷队舞、戏曲舞和民间舞蹈。到了明代,宫廷宫廷舞蹈,大祭大庆,变成了“万国来朝之舞”和“鞭胜队之舞”的大盛宴。万寿圣节的宴席用了“九一入宝队舞”和“寿星队舞”。冬季至日宴会的特色是“舞颂圣禧”和“百花朝圣中的舞蹈”。郑丹的宴席用了“百莲锅舞”和“赢鼓采莲舞”。

清代宫廷宴席的乐队舞统称为青龙舞,包括解州的杨烈舞和大臣们的Xi舞。舞蹈的内容很有意义。当初乐队站在两翼,13名歌手,演奏《青龙》,表演《杨烈舞》。有65,438+06人穿着黄色帆布套,65,438+06人穿着黑色羊皮套,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像一只奇怪的野兽一样跳跃和坠落。八个人骑着竹马像八旗一样四处驰骋。一个人射一只野兽,野兽都被它吓住了。这时“快乐之舞”舞蹈队登场,部长18人盛装庆祝舞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生活、历史、宗教、文化、习俗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民间舞蹈。从流传至今的各民族民间舞蹈来看,这些舞蹈大多在明清时期已经成熟(见明清舞蹈、汉族民间舞蹈、中国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