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蚕文化?

中国是最早驯化养蚕的国家,其植桑、养蚕、缫丝、织布的伟大成就,既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也是具有精神文明的东方艺术之花。中国的丝绸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

中国的蚕文化内涵丰富,集诗歌、书法、绘画于一体,集各类丝绸服饰于一身,绚丽多彩,气势磅礴。

1.养蚕和诗歌

中国是世界蚕桑之乡,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歌历史的国家。蚕桑生产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物质生产活动,必然会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古典诗词中,很多作品都是以养蚕为题材的。有的反映蚕业的发展进程和技术水平;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一些人表达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讲述了生活中的悲喜故事。养蚕诗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诗经》。《诗经》305首诗中,与养蚕有关的有27首,如:“蚕、月、桑,拿斧,好伐远广,护母桑。”,“十亩之间,桑葚闲。”十亩之外,桑葚很容易发泄。(冯伟,十亩之间),“为了自我保护,我们应该拥抱贸易丝绸。”桑叶在落下之前会很茂盛。(冯伟孟)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黄河流域的蚕桑生产已经相当普遍,丝绸和丝织品非常广泛。然后在市场上交换。

汉代养蚕业进一步发展。汉代乐府诗中有一首著名的诗,唱道:“秦有一个好女儿,自称罗敷。”罗敷喜欢养蚕,在城南角采桑..."

唐朝是中国蚕桑和诗歌的繁荣时期。据《全唐诗》初步统计,与养蚕有关的诗歌有490多首。在这些诗中,有的反映了田园风光和蚕桑分布:“桑在幽河北始绿,洛阳蚕欲老”(崔豪《赠轻车》),有的讲述了蚕农的悲惨生活:“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幼。”清晨,我探是谁在采姑娘,捧着一长条泪如雨下”(唐·《采桑姑娘》)。还有人感叹爱情的悲剧:“时间早在我遇见她之前,却在我们分别之后更久,东风起,百花齐放。春天的蚕到死都要纺织,每晚蜡烛都要把灯芯抽干”(李商隐无题);更多的是揭露统治阶级催税催租,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白居易在《复赋》一诗中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而劳动人民却处于“幼者无形,老者温馨”的悲惨境地。在《杜灵措》诗中,他寄语农民,“桑葚卖地交官租,明年温饱如何?剥去我们的衣服,拿走我们口中的食物。如果你虐待别人,伤害别人,你就是一只豺狼。为什么一定要挠牙吃人肉?”强有力的声音。

宋代以后,江浙成为全国丝绸业的中心,这在很多诗人的诗中都有所体现。南宋江苏诗人范成大真实地描写了家乡的蚕桑生产,如:“春雨茧少,秋有小米堆。”今晚侬家的火最亮,才真正知道新一年的蚕好。(据田蚕)。诗人戴夫在《织女叹》中描写了他在家乡浙江黄岩“春蚕吐丝,夏蚕吐丝”的情景。爱国诗人陆游写下了许多反映当时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其中有117首与养蚕有关的诗,其中有:“洲不植橘,屋旁植桑百株”。

第二,养蚕和农业书籍

中国自古以来农业和养蚕同步发展,关于养蚕的文献很多。除了经典、历史、子集等古籍中对蚕业的记载外,主要集中在专门研究蚕业的综合性农书和专业蚕业书籍中对蚕业的记载。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从汉代到清末,中国有包括蚕业在内的综合性农业图书56种,专业蚕业图书21种。现简要介绍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主要古籍10种。

1.汉唐时期有关养蚕的古籍有《蚕经》、《种树藏蚕果》、《蚕织》等。可惜都已经丢了。现存的蚕业记载,除了《四人月令》以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本农业古籍。

(1)《毕升之书》是西汉末年毕升所作。书中有18篇,其中17篇是桑葚。书中关于桑树直播的记载是我国最早的桑树种植技术文献。

(2)《齐·姚敏书》是贾伟四协继《齐·姚敏书》之后所作,成书于公元6世纪左右,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科学巨著。10卷92本。第五册有一篇关于桑树的文章(蚕桑附后),具体介绍了桑树的种植方法、桑树品种、压条育苗等。养蚕、桑树品种、压条育苗等的记录方法。记载了多种蚕,并建议用火加热,通风防尘,编纂了《永嘉八代蚕》的记载。

(3)《四季纲要》是唐末韩、鄂所作,成书于公元907年左右,是一种带有农民历书性质的书。书中关于农业生产的245项中,有9项蚕桑,如正月“植桑移桑”,三月中旬“修蚕具收蚕粪”,五月“植桑收蚕卵”。

2.宋元时期的蚕业书籍有20多种,最具代表性的有:

(1)《秦观蚕书》是北宋秦观写的。写于1084,是我国最早的专业蚕书。书中介绍了蚕龄与吃桑量、温度、虫蛀的关系,提出了多次稀喂技术,详细记录了从浴种到缫丝的实际生产过程。这本书比日本最早的蚕书《蚕饲养法》早600多年。

(2)《陈辅农书》,南宋陈辅所著,成书于1148年,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华南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分整本书。中等。下册22篇,下册5篇,分为栽桑、采蚕卵、育蚕卵、用火采蚕卵、采蚕卵、育蚕卵、箔茧贮藏等方法,首次记载了桑树嫁接和低温处理技术。

(3)《农桑纲目》是元代农学部所撰,是我国最早的官方农书,成书于1273年。全书共分七卷,其中第三卷为植桑,第四卷为养蚕。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养蚕,书名和农业捆绑在一起,养蚕的篇幅几乎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

④《农书》为甄所撰,成书于1313。全书分三部分,分别是农桑配方、百粒谱、农田图。在《农桑方》中有栽桑技术的记载,在蚕桑缫丝篇中有养蚕技术的描述。农田地图是本书的特色,有采桑、剪叶、养蚕、缫丝等工具,讲解一目了然。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比较了南北方营养学的技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3.明清时期的蚕书有180多种,现介绍其中的三种。

(1)天宫吴凯,明代宋所作,成书于1637年,共18卷。书中着重记录了浙江省的蚕桑、丝织技术,科学表述了植桑养蚕的关键措施,详细记载了缫丝、缫丝技术。这本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四大科技经典小说之一。

(2)《补农之书》分为上下两卷。第一卷作者是浙江湖州沈氏,名为《沈氏农书》,成书于明崇祯末年。第二卷由桐乡焚书人张履祥补编,名为《补农之书》,成书于1658。后人将上下册合刊,统称为“调色农书”。本书系统总结了明末清初杭嘉湖地区的农业和蚕桑生产经验,记录了当时的桑叶产量水平,并对桑园和蚕桑高产技术进行了实用探讨。

(3)王庆日珍的《湖蚕故事》共四卷。除一般介绍外,详细论述了蚕具、植桑、养蚕、缫丝、制种等内容,反映了浙江湖州蚕业的特点。

第三,养蚕和书画

中国最早使用丝绸,古人用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与竹木互补。墨子说:“书之竹帛,传于后世”(帛是中国古代对丝绸的总称),可见丝绸从西周开始就用于书写,到了唐代还流行用素丝书写。我们现在说的纸是植物纤维制成的纸,而汉代以前文献中提到的纸主要是指茧丝绸纸。蔡伦《后汉书》传曰:“自古以来,书约多以竹简为书契,用帛者谓之纸。”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达1.2万余字,书写的古籍有20余种,为我国古代用帛书文字提供了实物证据。时至今日,茧丝绸纸一直受到书法家的喜爱。1986年,富阳县农业局做茧丝绸纸13.5公斤,占388平方米。我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用本县茧丝绸纸书写《兰亭序》,并在《西冷艺术集》第二期1989发表题为《阜阳造新丝绸纸》的论文,大加赞赏。江苏著名书法家徐步云尝试用阜阳蚕茧和绢纸印出《百日图》,效果很好,很开心。

养蚕对中国绘画也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丝绸是中国早期绘画的特定材料;另一方面,养蚕画是一个重要的题材。宋代以前,所有的画都是用丝做的,丝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以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国画是战国楚墓出土的《凤图龙图》。据考证,这两幅帛画都是战国中期的作品。唐代著名画家张璇画了一幅《道莲图》(现藏波士顿博物馆),这是一幅描绘唐代妇女制丝工作的图画。现在故宫博物院里的宋代农村妇女形象,拼命纺纱,衣服却被撕破了。我们的祖先将丝织与绘画相结合,广泛应用于扇子、绸伞等日常手工艺品中。我国早在殷代就有扇子,汉唐时期更是出现了“宛扇似月,自机而至”的说法。扇子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包括樊落、绢扇、樊玲、碧沙扇和蝉扇。宋代以后,流行在扇子上题刻、绘画。人的故事、山水、花卉等绘画都进入了一个不完全规模化的板块。后来的西湖绸伞,结合丝绘开发的各种丝绸风筝,都是中国特有的丝绸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