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园乡农村情况调查

平均海拔400多米,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年平均气温15.6℃,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辽阔肥沃,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果园历史盛产粮、桑、竹、木、茶、果、药,有“蚕之乡”之称。20世纪50-80年代,蚕桑是果子园乡的支柱产业,也是金寨县蚕桑生产的重点发展基地。到了90年代,天麻、灵芝等新兴产业得到发展。政府总结经验,确定了“开拓大市场,培育新支柱”,“一手抓粮食,一手抓山田,长期抓林、电、矿,短期抓栗子、桑,快速抓香菇、药茶,全面发展小康”的发展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天麻、香菇、灵芝、茯苓、菊花、番石榴、桔梗、银杏、西洋参等中药材项目初具规模。葛粉、金针、木耳、金钱草、芹菜、蕨菜都发展起来了,粮食自给有余,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果子园乡生态环境良好。树木种类繁多,仅松树面积就占27533亩,蓄积量为44891立方米。毛竹分布广泛,总面积约1500亩。果子源乡还有丰富的矿泉资源,水质纯净甘甜。解放初期,全乡养蚕300多只,产茧近万斤。没有桑园,只有零星的桑树,花多,叶产量低,蚕病多,产茧量低。解放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蚕桑生产的发展,派蚕桑技术人员到果子园乡指导,推广科学养蚕、养蚕。把黄蚕茧变成白蚕茧。并在本乡卷棚桥开办蚕种厂,推广良种,十分重视蚕桑基础建设。1964成立了蚕桑学校,招收斑竹园各乡镇初中生和其他区部分学生三届,培养了大批蚕桑骨干。抓桑园基础建设,成片开发桑园,加快桑园建设,送桑树上山,改梯栽桑园。我乡先在吴湾村王湾村开辟“九桑园”,种植桑园50亩,然后面向全乡。采取自育、自嫁接、自栽桑的三自方针。从1976年开始,全乡桑园面积发展到2593亩,到2008年,桑园面积约4300亩。

抓典型,以点带面。在省蚕业研究所的支持和帮助下,吴湾村王湾组推广了桑树和蚕种的改良,推广了国外室外养蚕、地面条养、网格簇用、幼蚕饲养的经验。村民小组先生产10000斤蚕茧,然后白鹏村中铺湾村民小组在1980生产10000多斤蚕茧。该小组的两个家庭,周世德和许,在斑竹公园获得了一台电视机作为奖励。随着桑树种植和蚕桑技术的提高,果园乡蚕桑生产发展加快。果子园乡地处气候温和的丘陵山区,土地辽阔肥沃。近年来,人民在蚕桑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发展蚕桑生产的有利条件。彭城寺位于燕子岩上的彭城寺。它原名五湾村的燕子岩寺。建于宋天熙三年,几经兴衰。明末清初,一位武汉商人成全了他的祈愿,捐资重修寺庙,然后雕刻菩萨金身。清朝嘉靖年间,曾在燕子岩寺基地学诗的周祖培终于登上了金榜,取得了京都大学的学位。他得到了圣旨,把严彦子寺命名为“鹏程寺”,并在上面挂了一块匾。皇帝封的彭城寺,在鄂豫皖一带很有名。寺内共有108尊雕像,无论雕像大小,全部由一整块珍贵木材雕刻而成,全身无一处修补或铆钉,令人叹为观止。

65438-0995年,金寨县佛教协会向彭城寺颁发佛教活动许可证,彭城寺对游客开放,每年接待香客数万人。人们怀着虔诚的情怀,为彭城的万里上山拜佛。滴水岩,滴水岩位于乌龙江上游的果园里。距离姚崇村1公里,悬崖垂直90度。100米高的岩石呈黄褐色,岩石上有黄黑相间的人物、山水、鸟兽等奇特的自然图像。地下帘瀑从岩石上飞下来,先是一根软管,然后变成一串串珠子。窗帘里有雾,随风飘荡。岩石下有一个石池,池中有一块大石头。盛夏之时,在岩石上观鱼赏景,忽然觉得凉飕飕的,暑气全消;抬起眼睛,感受天地的神奇和自己的渺小。

每到春夏时节,瀑布飞起十几米远,轰鸣如雷。游客穿过瀑布,这太棒了。春秋时节,山花红叶把山石装扮得五颜六色。一只长尾鸟生活在岩石上,拍打着翅膀穿梭在水幕中,捕捉着水中的生物,鸟儿们喧闹而有趣。冬天水滴成冰,在岩石下形成晶莹剔透、变化多端的冰雕,这是任何一位大师级艺术家的作品都难以比拟的。诗人周来到这里,惊异地唱了一副对联:碧溪流过天,百里雷声清雨点小;大地是仙境,一溪珍珠散柳烟。

滴水岩可谓人间仙境,值得开发的旅游景点。双峰寨,顾名思义,一山两峰。在山的周围建一个村庄。果园以“一马平川三里长,两峰八百尺高”著称。这个村子建于宋代,是当地人集资避兵不足的山寨。

现在双凤村的城墙和大门都完好无损。石墙建在陡峭的岩石上,易守难攻。村里面积广阔,可容纳数万人。山顶有一口清泉井,满而不溢,倒而不做。

山寨上有军训、滚石、旗杆等遗迹。山顶上有座庙,叫双峰寺。上世纪四季香火不断,声传数十里。现在因为寺庙无人问津,逐渐变得冷清。有一条公路通往这个村庄。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老木洞老木洞位于李湾村东北角。从正面看洞穴,峰峦重叠,悬崖高耸,绿树从山顶遍布山脚,像一件翠绿色的外衣罩在一个英俊的壮汉身上。溪水潺潺,鸟儿啁啾。多美的景色啊,五彩缤纷的景点。传说这个洞穴的形成是神仙雕刻的。山脚下的河里有一个深潭,叫王家滩(荔湾小学前)。为了把恶龙埋在池中,仙人在池边的山坡上挖了一个洞。王家滩前的一块巨石叫“船形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个洞穴是在明末战争爆发时命名的。一个败兵带兵血洗商场,周家剩下的母子逃到牛屎畈,躲在山洞里。母子俩相依为命,历尽艰辛,终于逃过一死。这位母亲享有长寿,她的儿子已经成名。后人将此洞命名为“老母洞”,以示纪念。

老母洞第一个大洞宽约20米,高10米。有小孔连成一串,深不可测。据说这个洞可以通到花石乡鸡冠村。洞内有石墙、门窗,洞内有残破的石碑。民国初年建校,远近的年轻人跋涉于此求学。近年来,对这个洞穴进行了修缮,安放了10尊佛像。这个洞穴为果园旅游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以此洞为中心,周围一里之内有吊桥、石仓、红岩、道道寺、麒麟寺、白云寺等众多景点,令人眼花缭乱,神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