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地名大全
直接按起始笔画数搜索:
二画,三画,四画,五画,六画,七画,八画,九画,十画。
十一画,十二画,十三画,十四画,十五画,十六画,十七画,十八画及以上。
十一幅画
掸邦,一个古老的国家,在今天的滇缅边境,东汉时有使节来到中国。
力帆,现名理县,位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中部偏南。清朝嘉庆年间,杂谷直隶厅改为力帆直隶厅。民国时先改为力帆县,后于1945改为礼县。
琅邪——春秋时有琅邪镇,在山东交县南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于此的说法。秦在此设琅邪郡,并以此为琅邪郡治所。该县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韩统治吴栋(今诸城)。东汉时,恶州改开阳(今临沂北)。北魏统治丘陵(今临沂东南)。隋唐时益州有琅邪郡。魏晋以来的恶国,无论是秦郎中的恶台还是恶郡治,都不属于恶郡(国)。
陵墓——①秦在湖南宁远东北建立陵墓。以后浪费。孙武被安置在今天宁远的西边。隋并入英岛郡。这一带,唐宋代道州,所以过去有“春岭为古道州”之说。(2)公元前45年,改湖北枣阳以南之地为陵。东汉改张玲。隋以枣阳为治郡,因春陵而得名。唐为围场县,而天宝县被命名为淮安。
梧州——今广西梧州,古称苍梧,唐代设梧州,以苍梧为治所。明清时有梧州府。
梅李——梅李的一个作品,即泰伯城,在今天江苏省无锡市的东南部。据说是泰伯的住所。公元前560年范迁都吴国之前,这里是吴国的都城。江苏常熟东北也有梅花。据说五代时吴月梅和李二会镇守土地,逐渐成为市场,意为地名。
子洲——隋改新洲为子洲,即今四川三台。宋代西川道分为子洲道,子洲为治所。惠宗统一时,子洲为铜川府,子洲路为铜川府路。
梓潼——汉末刘备在广汉县设梓潼郡,管辖梓潼(今四川)。隋废。唐代幽州梓潼县,前文中提到过。旧梓潼县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时为绵州巴西(原名金山)郡地。
赣州——①在今天陕西省赣县一带,唐朝末年有赣州。北宋末年,废之,旋为艾州。自晋朝以来,仍是著名的干州。民国时,本州为干县。(2)清朝康熙时,曾位于湖南赣州。民国时改为乾县,转为干镇,隶属吉首县。
乾陵——唐高宗与泽天后合葬于陕西省乾县梁山。发掘的永泰公主、义德王子和张淮王子的墓都与乾陵合葬。
鄄城——今春秋魏一鄄城,汉郡名鄄城,位于山东省鄄城县北部老城区。明朝并入周浦。
颍丘——周峰吕尚在齐,建都颍丘,后改临淄。见此文。
颍州——颍州位于北魏,地处辽宁朝阳,所辖之地均在辽宁省内。唐末入契丹,迁于广宁(今河北昌黎),五代后为契丹所取。
小关——在宁夏固原市东南部。这里是关中和塞北的交通枢纽。北宋时,在宁夏南部同心建小关,以防御西夏。这块地在原小关北以西约200英里处。
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有萨尔浒山,为努尔哈赤和明军所占。努尔哈赤胜利后,在山脚下建城,取名萨尔胡城。
黄——春秋时期楚国所夺得的国土,位于河南省潢川县西部。
黄州——湖北黄冈,南朝为南安县,隋朝为黄冈县。隋朝设黄州,为治所。明清时有黄州府。中华民国废除了政府。
黄池——在河南封丘西南,春秋宋时,夫差与中原诸侯会师。
黄浦-上海黄浦江的旧称。原来是吴淞江的一个港口,明初很宽阔。疏浚后流向东北的吴淞江,取代吴淞江成为太湖下游的主流。
黄天荡——①今南京东北的一段长江,古称黄天荡。韩世忠阻止了吴金这样做。(2)今苏州东南角有黄天荡,“黄”称“黄”。
黄龙城——契丹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宋岳飞“痛饮黄龙”之言,可能是以为岳飞误将燕京当成了黄龙城。
黄金台位于河北省易县东南的易水之南,是燕昭王赵显所建。今天,北京有黄金台,徐水、满城、定兴,为后人所倚重。
黄陵岗——今山东曹县西南废弃的黄河北岸,元明时期黄河是最险要的地方。
皇姑(鹤)山,即现在武汉武昌的蛇山,传说是神仙路过皇姑的地方。孙武师在这里建造了黄鹤楼。历代所建。长江大桥建成时被拆除,桥塔移至高官山。
黄谢浦-上海黄浦江的别称。楚春沈骏黄歇与上海无关,黄歇疏浚黄埔纯属后人误传。
焉耆——西域焉耆古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唐在其地设总督府,为安溪四镇之一。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建雁栖楼。中华民国废除了政府。
阎志,即阎志山和胭脂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部和山丹县东南部,是山丹河和石羊河的分水岭。
曹州,同姓,是陶丘(今定陶西南)的都城,后被宋朝所灭。
曹州——北周改西兖州治左城,隋朝改名尹姬,在今曹县西北。隋唐或曹州,或尹姬县。受黄河影响,晋北迁成,又称,也就是现在的菏泽。此后,曹州指菏泽。清朝的雍正是曹州的首都。中华民国废除了政府。
曹国是一个古老的西域国家,位于今苏联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北部和东北部。
虎子河——古湖子河将黄河从河南濮阳向南分支,先向东南至古居也泽,干流在泽泽西北向东北流,在此注入水。汉武帝年间,河水决口,也就是濮阳的河堤决口,大量洪水通过河道涌入巨野泽,从泽向东南漫溢,直抵淮泗。公元前132年河水决口,公元前109年果酱决口。
盛京——清朝以沈阳为盛京,关外东北地区属盛京管辖,故又为大行政区名称。
盛乐城——北魏先民居住在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也就是西汉的定襄县。后来,在旧城的东南面两次修建了新城,都被称为乐圣城。
堂邑——①古堂邑位于江苏六合北部,先属楚,称堂邑;进入吴后,是唐逸。西晋的堂邑县是由堂邑县管辖的。东晋皇帝改称秦县。隋朝初年,堂邑县并入六合县。②在山东省聊城市西北部建立唐邑县。这个地方属于聊城和冠县。
汤溪——汤溪在河南省西平的西部。战国属朝鲜,以制造铁制武器闻名。
长山——河北曲阳西北的恒山,汉宋时期(汉文帝和都以恒为名)禁忌为长山。秦恒山郡,汉亦改常山郡(国)治元氏郡(今本县西北)。西晋常山郡的治地真的确定了(今正定南,唐朝今正定)。隋属衡山县,衡州人。唐有恒(镇)州常山县。天宝里曾经用平山,后来用衡山。元和改为常山与穆宗禁忌。
常州——今江苏常州金陵县,隋朝灭,改常州,故名。州为金陵郡,唐朝分武进,两郡同城。明、金陵入武进,清代加阳湖,仍为两郡。民国成了武进。今天有常州市和武进县。
常德-宋孝宗提升定州为常德府,管辖武陵。定州武陵,此后泛指湖南常德。明清时有常德府。
略阳金改广卫郡为略阳郡,管辖林微(今甘肃天水县东北),北魏改龙城(今泰安东北)。隋废。
野王——今河南沁阳,古称野王。战国时,韩国建立了野王郡,曹魏的野王郡也是由野王统治。隋改王业县为河内县。
野狐岭——在今天河北省万全市西北。
鄂州——隋朝改颍州为鄂州,管辖江夏(今武汉武昌)。从此云州专指今钟祥,元代改鄂州为武昌路。
湖北县——秦鄂县,即现在的湖北市。孙权改武昌。西晋分封武昌(湖北武昌),湖北郡所在地,隋再次并入武昌。
鄂竹——古时候,武汉黄河上游300步处有一片沙洲,名为鄂竹(周晓朱彝),鄂州因此得名,所以认为鄂竹。
《史记》中记载的崖州——崖州位于海南岛,具体位置多变。为南朝梁所置,辖今丹县西北,海南岛北以西。隋朝的朱雅县和唐崖州的朱雅县迁到了东北的佘城(今琼山县东南)。宋亚洲被重新安置到唐周振管辖宁远(今雅县雅城镇),在岛的南部。明亚州以后就在这里了。民国改为雅县。该县位于老崖县东部。看朱雅和琼州。
祭祀——商朝有一个祭祀国,被周文王灭了,在今天的河南嵩县北部。
挂——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东晋南北朝争夺重要的地方。南朝和宋朝迁到上蔡县管辖这一地区。隋唐由蔡州统治。
洛格——也就是西藏首府洛迪,也就是现在的西藏拉萨。
铜堤——春秋两晋时期有一座铜堤,位于山西省沁县南部。有多代,宋迁今秦县。明与钦州合并。
铜瓦盒——河南兰考西北黄河东岸,1855黄河大决策处土地已塌陷入河。
鄞州-北周故里。唐银州统治儒林(今陕西榆林东南),有榆林、米脂、佳县之地。后来就归党项拓跋家所有了。
富力——秦富力县位于安徽省苏县东北部,唐代迁至苏县北富力集,后迁至苏县。元初并入苏州。
李泽,古称太湖,是江苏省吴江县的一个小湖。后来是吴江县和吴淞江的别称。
顾颉路是谢谢路的一部分,位于陕西省眉县西南部。详见《谢谢路》。
易氏家族——春秋时期,墩因盐业发达,土地在山西临猗南部。
祥林——韩日南郡是一个县,位于越南岘港以南的吴家河以南。东汉末年,设置军队,建森林城。西晋后恢复,北迁鲁荣(今越南顺化附近)。东晋以后,归林逸所有。
象郡——秦在岭南的郡,辖广西西部和越南北部中部。
商在——商在今陕西商县东南,在今河南西峡县。
商山——汉初商山四豪之家,位于陕西省商县东南。
商丘,商人居住的地方,在河南省商丘的南部。
商州——北周改洛州,控制洛州,就是现在的商县。世代众多,管辖灵活。中华民国属商郡。
彰武——西汉黄河拥挤的地方,在河北省黄骅市西南。北齐废此郡。
秦汉时期的竟陵——竟陵县,在湖北省潜江市西北部。西晋时,江夏郡分为竟陵郡和石城(今钟祥)。东晋略改竟陵郡址,位于黔江西南。光束最终被抵消。北周时,又设竟陵郡,在今膏北天门,在旧县东北。竟陵郡,即隋朝的颍州,在今天福州的沔阳县。唐朝是福州的竟陵县。五代以后的晋代,竟陵县改为竟陵郡。改天吧。
望海螺——明初修筑城堡防范倭寇的地方,位于今辽宁省进贤县东北。
福建省建阳市西部的马沙镇。南宋至明代,以刻书闻名,称为“马沙本”。
南阳古国麻柳家,荆棘满布。见此文。
康-西藏四大区之一。大体就是今天的昌都地区。旧西康省简称康。
康居是一个古老的西域国家,位于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
郭康是一个古老的西域国家,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即现在的苏联。
鹿耳门——在台湾省台南市安平港的北面,曾经是船只进出的入口,但因浅淤而废弃。
隗和——在今天的山西和顺。马福君赵奢破秦。
盖州——唐贞观原名盖谋城,即辽宁省盖县。
清口——①也就是看到这篇文章。②古水进入节水区的口也叫清口。在今天山东省凉山东南部,下面的节水区也叫清水。
青州——宋大观集青州,即今河北省青县。明朝改青县。
清河111汉清河县辖庆阳(今河北清河东南)。东汉时,清河统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所有世代都被安置了。北齐迁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遂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时期属周贝清河县。(2)清河县位于南宋末年,江苏淮阴西南。后来因河灾多次搬迁。清朝枯荣时,迁至清江浦。民国是淮阴县。今天是清江市和淮阴县。
清源军——五代时南唐定下的军号,统治泉州(今福建),统领闽南地区,即从此留守。
效,陈治一带。陈在宋以后被废除了。
峡——战国时期魏惠王(梁)开辟的中原运河。从此,黄河水从河南荥阳以北引出,向东流至开封以北(当时开封离黄河相当远),再向南转向淮阳东南进入水影。南入淮河,冀、汴、绥、泗之水可与峡相连。因此,以缺口为中心,黄淮平原上的水路四通八达。挖掘时间大约是(或开始于)公元前360年。
涿州——唐朝分幽州。民国改卓仙。
韩辖涿县,即今天的涿县。隋朝有幽州卓君。唐幽州是范阳县。
淮西——①汤芳镇,古称淮南西路,辖蔡州(今汝南),常领沈、广、蔡三州。苏俪进入蔡州是在一个雪夜,也就是淮河以西的武元吉被平定的时候。②宋代的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常被称为淮西、淮东。淮西治寿州(今安徽凤台),南宋治庐州(今合肥);淮东辖扬州。
淮安—— ①今江苏省淮安县,汉代射阳县,晋代山阳县,宋代淮安县。袁又是了。民国是淮安。(2)南宋末年,滁州改为淮安军治淮安,即现在的郡。后来改成了州。袁正在赶路。明清时有淮安府。中华民国废除了政府。⑧隋代淮安郡在周宪,唐代唐周淮安郡,均治泌阳(今河南泌阳)。
淮阳——今河南淮阳,周为万秋,陈国都城。汉朝在此设淮阳国,后为淮阳郡。隋唐时期属周琛淮阳县。民国时,怀宁县改为淮阳县。
淮阴——淮阴县位于东魏,现辖清江市和淮阴县。唐代有滁州淮阴县。东魏时期,该县统治着今天淮阴西南的怀恩。唐朝时,滁州的治所设在杨珊(今淮安),淮阴县为其下属县。后来也是淮安府的一个县,明朝改称清河县。民国时恢复淮阴县原名。
淮南—— ①汉朝曾设淮南,统治六安(今安徽六安以北),后迁至寿春(今寿县)。魏也曾置淮南郡,后又置淮南县,都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又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2)唐代有淮南道,治扬州。从现在开始,湖北的英山、安陆、应城,淮河以南、江以北都在境内。中期以后,淮南被任命为我们的特使,扬州也被统治。今有宋代淮南道治扬州。之后分为东西两路。西界在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东西路分界线大概是安徽凤阳和和县。
榆阳——秦榆阳县位于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秦、汉、魏、晋、榆阳县管辖这一地区。隋末,无极县改为榆阳,即现在的河北省蓟县。隋宣州的渔阳郡和唐冀州的渔阳郡都统治过这个地方。唐朝以后,渔阳归冀州统治。明省入冀州。
淤关——见“三关”。
复州——隋唐都有过复州涪陵郡,不是一个地方。绥府原为河州,辖石镜(今合川)。涪陵(今涪陵县)唐代属涪州管辖,位于隋朝涪州以东。元行省县入州。福清地区不归县管辖。
府县——西汉置县,西魏改称巴西,位于四川绵阳东府河北岸。
涪陵——西汉的涪陵县就在今天的彭水,刘备就在这里的涪陵县。以后浪费。隋在此设彭水县。位于隋唐时期的涪陵县东南。隋唐的涪陵郡,就是现在的涪陵。
淡水-台湾省岛,西北部湖尾的一个港口,由于浅淤积而下降。从淡水河口沿台湾省岛西岸向南,即现在的新竹县,雍正年间设淡水堂,光绪元年(1875)改为新竹县。当年,淡水县在虎威东南的福娃成立,当时是台北政府所在地。日据时间改为台北。
深州——隋深州太平(今河北)。唐朝从出生就统治着陆泽(今莘县西)。宋之静安(今莘县南)。明迁治本县,省内无静安。
子清——元年(762),平陆使侯南迁青州(今山东益都)。唐授紫青节度使。此后常有子、清、邓、赖、齐、狄等国。
密州——隋朝初年,交州改为密州,现在统治诸城。清除浪费。
梁门——在今河北省徐水县。五代以后,设梁门口村。宋卫景的戎军(前身为联盟)和军(后改为后联盟)仍被称为梁门。
凉州——①龚宇九州之一。(2)曹魏分益州、凉州,管辖范围除陕南外,还延伸到四川、贵州。后世只有陕南。魏统治勉阳(今陕西勉县东)。金统治南郑(今汉中)。唐末,升为兴元府。
汉朝建立梁国,统治睢阳(今商丘南部)。南宋梁郡治市(今安徽砀山)。宋州曾被视为隋朝的梁县,唐朝的绥阳县。
梁溪——江苏无锡有梁溪,发源于惠山,流入太湖。据说东汉时洪亮就住在它旁边。今天,梁溪是无锡的别称。
隋朝第11周姬姓国在湖北随县。春秋末期,他是楚国的诸侯。
隆兴——宋孝宗升洪州为隆兴府,统治今南昌。见洪州。
龙中山-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市西部。东汉末年诸葛亮就藏在这里。还是流传在今天河南南阳的龙。南阳在汉朝是万,汉末曹操在手中,诸葛亮在南阳,肯定是刘备控制不了的。
维多利亚——唐威州在今四川省力帆县。州辖薛城在本县东北部。入吐蕃是无忧城。宋卫洲。
未央——尚书龚宇有“淮海唯扬州”之语,“魏”与“卫”相连,故未央是扬州的别称。明初扬州府叫未央府,后来改了。
绵山——相传金介之推绵山自焚而死。在山西介休东南部,又称介休山、界山。
隋朝置绵州,统治巴西(今四川绵阳东)。袁废巴西郡为州。清代绵州辖绵竹、德阳、梓潼等县。民国时废,州为绵阳县。
绿林山,辛莽末年绿林好汉起义的发生地,位于湖北当阳东北部。亲近的人有大红山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