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是什么意思?
现代汉语中“X杠”和“X门”的对比分析
(李嘉,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020420)
摘要:“X吧”、“X门”格式中的“吧”、“门”都是外来词单音节成分词缀化的典型例子。本文试图从词汇和认知的角度分析比较"吧"和"们"的词缀化过程以及" x吧"和" x们"的构词机制和泛化过程,以期对类似的语言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x吧”;《x门》;词缀化;类比;转喻
近年来,网吧、陶吧、哭吧等各种“X吧”被广泛使用并逐渐增多,“解说门”、“老虎照门”、“坏门”等各种“X门”也频频见诸报端。这种语言现象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重点讨论“把”和“门”的词缀化过程是否相同,“x把”和“x门”的构词机制和泛化过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把”和“们”的词缀化过程
“巴”是英文bar的音译,指的是西餐厅或酒店里卖酒的地方。借用汉语时,采用音译和意译的方法构成“杠”字。显然,在“杠”这个词中,“杠”只是一个语音成分,本身并没有真正的意义。只有和前面的音节融为一体,才能成为语素,代表“卖酒的地方”。后来,“吧”不仅与“酒”结合,还逐渐与其他语素结合,形成了“吧”、“酒吧女”、“酒吧女”,但此时“吧”仍是“酒吧”的意思,其性质也从单纯的音节变成了音义兼备的语素。获得语素资格后,“吧”的构词能力逐渐增强,与其他语素广泛组合,形成“网吧”、“陶吧”、“氧吧”、“哭吧”、“酷吧”等一系列新词。在这些新词中,“巴”不再指“酒吧”,而是指“小型休闲娱乐场所”。此时已经转化为准词缀,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
“X门”中的“门”源于美国的“水门事件”,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政治丑闻。后来,人们会把它与“水门事件”联系起来,“水门事件”也逐渐从一个专有名词演变成一个通称,指“类似于水门事件的政治丑闻”。之后,外国记者为了标新立异,习惯用“-gate”报道类似事件,于是“-gate”成了后缀,失去了“房屋进出”的本义,指代政治丑闻,如里根伊朗门、克林顿拉链门等。后来又扩展到所有能被“X门”生动解释的影响巨大的丑闻。随着各国文化的交流和渗透,中国也出现了这样的X门,比如解说门,色情门,不良门。可以看出,这些X门已经不再专指丑闻,而成为了影响巨大的负面新闻的标志。只要是名人、名企、名牌的负面报道,都可以用X门来代表。“门”自然成为一种表示一定词汇意义的词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把”和“们”的词缀化过程大致相同:一是外来词的单音节成分翻译成汉字,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然后一个音节独立表达整个词的意义,从而获得语素的资格;后来该语素与其他语素大量组合,意义逐渐泛化,位置逐渐固定,最终成为准词缀。不同的是,“把”是音译成分,从表音发展成表意的语素;“门”字是意译成分,作为语素直接参与构词。虽然它们的位置相对固定,构词能力较强,但它们的意义并不是完全空的,都表达一定的词汇意义,所以不能说是词缀,而是准词缀。
二、“X杠”和“X门”的构词机制
无论是“x杠”还是“x门”,另一个语素的构词都是基于一个成分的固定位置,体现了语言的类比机制。所谓类比,是指两个成分或形式具有相同的原始意义和功能。当一个成分或形式被语法化时,另一个成分或形式可能在相同的条件下受到它的影响,发生类似的变化。语法化是对语法形式来源和固化的研究,主要研究两个方面:一是实词的语法化,即具有真实意义的词单位逐渐演变为具有空洞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二是词汇化,即短语或句法结构逐渐固化成词的过程。语法化是类词缀产生的根本原因。获得语素资格后,“吧”的意义从独立表示“杠”的意义,转变为与其他语素组合表示多种较小的地方,语义逐渐泛化。“门”从独立表达“政治丑闻”到泛指各种影响较大的负面新闻,是一个意义空洞的语法化。
除了语素组合的语法规则,类比构词还必须考虑语义搭配。汉语的语义意合是外来语素类比构词的语义基础。邵敬敏先生指出:“汉语语法的总特点是不强调形式表达,而非常重视意义选择。正是句法语义的双向选择原则决定了句法结构的合法性。”比如“吃”可以用中文说,但“吃月亮”不能说。虽然也符合语法规则,但不符合语义搭配;也可以说“吃大碗”不是真的吃碗,而是用大碗吃。这是“动作+工具”的语义组合。可见,意合汉语词的语义不是两个语素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语素和语素以各种方式形成一个固化的整体意义。这种结构一旦产生,就作为一个整体的语法形式和固化的语义内容存在于词汇系统中。随着人们使用和频率的增加,这种结构形式和意义的组合逐渐稳定,语义组合的基础决定了语素意义的稳定性。
以“X吧”和“X门”为例。只要“X”和“X门”的语义一致,不管“X”是什么,“X吧”总是指这样或那样的小规模娱乐场所。同样,“X门”是指影响较大的负面新闻,“X”和“X门”是指稳定的核心含义。类比构词是“可变语素+不变核心语素”。比如“吧”被限定为语素后,特指“吧”。这时“把”的语义特征是“+(喝酒)+(规模小一点)+(地方)”。后来因为类比,和更多的语素结合,语素有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X杠”和“X门”的构词机制是一样的。
第三,从认知角度概括“X吧”和“X门”
为什么能从《水门事件》推出“网吧”、“书吧”、“陶吧”、“哭吧”等一系列“X吧”?这是人的认知规律在起作用。人们很容易把相同或相似的事物看成一个单位,或者把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归并和比较。这种相似性原理对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于是就有了特征相同的“X杠”和“X门”。这也是一个归类的过程。将“酒吧”的含义概括为“小型娱乐场所”的范畴含义,“门”的含义从“政治丑闻”概括为“影响较大的负面新闻”。范畴的确定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识别过程。显然,“X吧”是基于“吧”的“吧”的范畴,“X门”是基于“水门”的“门”的范畴。同时也让我们想起了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原则”。他把一个范畴比作一个家庭,一个范畴中的成员只是彼此相似,而不是相同或一致。因此,我们也可以形象地把“X吧”、“X门”称为“巴族语”、“门族语”。当然,在这里,根据人们的认知经验,看到“巴族语”、“门族语”时,不可能是语气词,“门”也不可能是“房屋出入口”的本义,因为本义没有范畴化特征,不能称为“X族语”。
“X吧”的泛化基本上是相似性原则和范畴化原型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X门”的泛化略有不同。除了以上两个因素,它还体现了一个重要的认知模式:转喻。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转喻是概念在单一矩阵中的延伸,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它的灵魂是“突出性”,即人们在认识一个事物、一个概念时,往往更注重其最突出、最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特征。比如一个人的长相有很多特点,但是他很高。我们会根据这个显著的特点称他为“大人物”,不用过多描述就能明确指代。
Leikauf和Johnson总结了65,438+00多个类别,30多种转喻关系,如部分隐喻整体、控制者隐喻受控、行为反映隐喻情感、身体感觉隐喻情感、场所隐喻事件、感知行为、容器隐喻内容、物质隐喻对象、生产者隐喻产品等等。比如水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场所隐喻事件,但在一开始,水门事件并不仅仅是指水门事件。根据孔亚楠的文章《词的语义理据及其转喻解释——××门引起的思考》,这是因为转喻建立在主域和次域的关系上,主域称为矩阵域。根据矩阵域和二级域的关系,转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矩阵域包含二级域的转喻;第二种是转喻,二级域包含矩阵域。水门事件是整个水门事件的一个小域,所以小域包含矩阵域是一种转喻。转喻扩大了水门事件这个二级域的范围,在矩阵域中指水门事件。这是有道理的。下面几节课介绍的各种“X门”都是突出原则的体现,虽然它们不再像“水门”那样把事件描述到位。或者用名字来描述事件,如“窦唯门”;或者动作是事件的隐喻“我欠一扇门”等。只要是影响较大的负面新闻,就可以用其负面因素的突出特征来指代整个事件,让受众一眼就能看出来,容易理解。
刘宗保的《X门词族探源》也提出用filmer的框架语义学理论来解释“X门”现象。该理论认为,词代表了经验的分类或范畴化,而这些范畴中的每一个都是基于知识和经验的激活语境的框架。作为一个在语言意义描述中起作用的概念,它是一个符合某些激活语境的结构化范畴系统。众所周知,“水门事件”是轰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政治丑闻,其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以至于一提到“水门事件”就会让人想到丑闻的内涵。可以说,“水门”一词所呈现的历史语境或经历激活了丑闻的概念框架,于是他们建立了相应的激活机制。当人们再次遇到类似丑闻时,会想到用类似“水门”的“X门”来表达。如果应用这个理论,“X杠”的泛化也是完全适用的,这里就不赘述了。
“X门”和“X吧”的泛化还有一个区别。由于人们接受心理、文化背景、国情的不同,国外和国内对“X门”的概括也不尽相同。在国外主要指政治丑闻,如“卡特门”、“贝利门”、“情报门”、“伊拉克门”。在中国,不涉及政治丑闻,主要指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人、名企、名牌的负面新闻或尴尬。比如抄袭门、错别字门、电话门、社保门等等。虽然“x吧”不涉及国内和国外使用的区别,但它是在人们日常使用的“x吧”的原型意义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总结
本文从词汇和认知的角度分析比较了外来词缀“吧”、“门”的词缀化过程、“x吧”、“x门”的构词机制以及“x吧”、“x门”的泛化,可以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一、“吧”和“门”是准词缀,它们的词缀化。第二,“x杠”和“x门”的构词机制一模一样,是语言的类比机制在起作用;再次,从认知角度看,“X杠”和“X门”泛化的心理基础基本相同,都与相似性原则和范畴化的原型理论有关,都可以用语义框架理论来解释。不同的是,“X门”的泛化体现了转喻的认知模式。
[参考文献]:
葛伊本。现代汉语词汇学(修订版)[M]。山东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赵燕芳。认知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王银。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周红波。外来词音译成分的语素[J].语言文字应用,1995,(4)。
[5]苏新春。现代汉语外来单音节语素的构成和提取[J].中国语文,2003,(6)。
[6]范玲。从“把”看汉语词的词缀化倾向[J].新疆大学学报,2002,(6)。
[7]郭莉萍。现代汉语单音词的语素和词缀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5)。
[8]王玲。外来语素的词缀化[J]。中国期刊,2006,(7)。
[9]徐渭。关于外来词词缀“门”的思考[J]。作家杂志,2009,(1)
[10]刘宗保。“X门”词族探微[J].语言新观察,2006,(9)。
张一圣。附加新词“X门”辨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7,(4)。
[12]孔亚楠。词语的语义理据及其转喻解释——由“××门”引发的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2009,(2)。
如果你说的不是这个门,可能是窗户的门,哈哈,那是房子的出入口~ ~ ~英文名是do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