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王怀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指中国* * * * *人民在当代中国的土地上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动,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这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它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植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

具体而言,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晶。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它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论证,是强国富民的方针。这一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理论轮廓。这一理论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特别是邓小平的著作中。这一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创造。邓小平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因此,以邓小平命名是当之无愧的。

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大体可以概括为: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党最大的理论收获,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任何理论都是历史的产物。即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如此。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如何产生的?

1987在会见外宾时,邓小平说:“我们过去多年墨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结果不好。经济建设也在一步一步地发展,有些东西,比如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是成功的,但是总的来说,长期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生活还是很穷。“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更荒谬地提出宁要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要富资本主义。不想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是有道理的。可以谈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吗?结果,中国停滞不前。这迫使我们重新考虑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这段话实际上解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国内历史背景。这是长时间的缓慢发展和停滞,“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产生的。就国内而言,它是认真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结果,是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结晶。

邓小平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起点是“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从1966开始的所谓“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国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停滞,国民经济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人民长期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稳定地发展起来。结果,社会主义中国和资本主义西方生活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当邓小平从“文化大革命”的苦难中走出来时,他不得不面对这场民族灾难,痛苦地反思:究竟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党在全局上犯了这么大的错误,错误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如何纠正这些错误?邓小平多次强调,“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使人们思考和知道我们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能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提出一系列现行政策,就是为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的二十年间,中国社会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改善。”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极左。“二十年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制定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政策不行。”可见,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这种思考从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开始,进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因此,我们有理由说,1978之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惨痛历史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基础。

如果说1978之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基础,那么1978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体上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同步的。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既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想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于80年代中期;最初的表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系统的论述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92年春的十四大报告。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孕育期。这一时期,邓小平集中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并在反思过程中逐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比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是,它能让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实行改革开放,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就毁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现代化道路,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这种思考的结果是,邓小平在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从而深化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主要有: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在社会主义原则上,一个是发展生产,一个是共同富裕的概括;论时代主题;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1987)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课题,并列举了在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2个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纲。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这是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期。其标志是1992年初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92年秋的中共十四大。1992年初,经过几年的深入观察和思考,邓小平以视察南方为契机,阐述了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建议。这是邓小平本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阐述,也是世纪伟人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和殷切嘱托”。这些论述包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阐述;“发展是硬道理”的教学;关于改革的性质和地位的新论述;明确界定计划和市场的性质,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灵魂的党的十四大对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四大报告运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并对这一理论作出了这样的评价: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思想和观点得到继承和发展。进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自己国家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一国两制”九个方面。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系统阐述。

第四阶段,从6月的十四大1992到2002年的十六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二是提出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和阐述。

第五阶段,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我们迄今所获得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约需要100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持续、快速、高效地发展生产力,基本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第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五个显著特点:一是中国是领导核心;第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第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五,逐步建立高度民主和法制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第四,坚持文化现代化方向,充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西方近代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五是为人民创造健康、积极、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道德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整体文明水平。

第五,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将是现代社会结构,即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将大幅增加,占大多数人,穷人和富人阶层将成为少数,社会结构将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逐步实现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其内容而言,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这是这一伟大实践的理论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涉及面很广。选择其要点,主要有以下十二个方面:

1,时代主题。

2.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本质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6.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7.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9.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10,中国领先的现代化核心理论。

11,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12,发展是硬道理理论,还是科学发展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纲要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十二个要点,五大支柱,一个核心。以上十二点已经勾勒出来,五大支柱是: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⑤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

一个核心:发展是硬道理,还是科学发展观。简而言之,发展理论。具体来说: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加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是加快中国发展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制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就是加快中国发展的路线和纲领。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中国人乃至子孙后代的历史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它是邓小平思考问题、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提出的所有新的理论命题,制定的所有方针政策,都是围绕着中国的发展。落后就要挨打。穷则弱则无重。长期积贫积弱,就会被时代淘汰。国家不富强,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教育的进步,人民素质的提高是根本任务,是中华民族的大局,是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是21世纪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以什么姿态出现。我们要胸怀大志,团结一心,排除各种干扰,加快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很难说“发展是硬道理”。当然,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展的重点和立足点应该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总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愿望,大势所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