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区的历史演变
唐朝初年,中山区被称为“三山铺”。唐初高句丽收复东北时,唐军已在三山岛储备了粮秣军械,准备攻占大黑山的北沙城。唐朝贞观年间,中山区称为“青泥铺”。
在明代,钟山区被称为“倪青岛”。中山地区明年又称为“三山海口”。清同治九年(1870年6月)重建松山寺碑上有“清奉天府盛京金州县西大队安舍青泥洼”字样,说明当时中山地区称为“青泥洼”。考其出处,因此处沿海地势低洼,沙滩上有大面积淤泥,船夫望向陆地呈蓝色,故名。1898年俄国强行租借大连后,颁布了《关东郡治暂行条例》,开始以东西部青泥洼村为中心修建城市和商埠。董卿铁路公司以45万美元的低价从东部的寺儿沟、中京东和西青的泥洼村、西部的黑嘴子等地购买了25个村、50多个村的5.4万亩土地,修建港口和城市。到1903年港口建设二期工程结束时,港口年吞吐量已达到1310000吨。该铁路还与东部铁路相连,建成了一座人口4万多人、城区面积4.25平方公里的港口城市。街区以尼古拉广场为中心,东起寺儿沟,西至大同街,南起南山北麓,北至北海岸。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俄国占领大连,设立军政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日本统治当局在沿袭俄国城市规划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城市规划面积从14.5平方公里扩大到170平方公里。同时不断扩建港口,修建道路,修建游乐园,开放海滩。
1905年2月,日本当局将达里尼城改名为大连。日本统治大连期间,统治机构几经变动,从1904年5月到1905年5月,是军事占领的军政时期。2009年6月1905至6月1965438+4月为军政统治时期;1919年4月至1945年8月为民政。大连市民政厅衙门1906年9月位于日本桥(现胜利桥)北侧,6月迁至大广场1908。
1915年9月以后,日本统治当局实行“市制”统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即设立若干个乡镇和街道,形成街区。今天的中山地区大体属于东大连区。郊区和农村实行会议制度,是国家民政部门下属的三级政治机关。中山地区的农村,一般属于岭前会议和老虎滩会议。会下会有战车和街道,战车和街道首领。
1945年8月22日,苏联红军进入旅大,实行军事管制。165438+10月8日,大连市政府成立。65438年2月8日,黑嘴子区改为中山区。1945 165438+10月8日,大连市政府成立后,将日本统治下的123区划为全市12区,并于65438年2月8日在《新生命时报》发表:“市政府由大连旧65438+改。卫黑嘴子区这个名字,不仅市长认为不雅,市民也认为有必要。因此在群众建议下经市政府批准改为中山区,以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
1946年2月7日,大连市议会决定在大连设立中山、西岗、沙河口、寺儿沟、岭前五个区。原中心区和南山区合并为中山区,1年2月20日成立中山区政府。1950 65438+2月寺儿沟区办事处并入中山区办事处,更名为中山区人民政府。
1955年4月更名为中山区人民委员会。1959年8月,陵前区并入中山区。
1950年65438+2月,市办事处改为区人民政府时,寺儿沟7个车间合并,共25个车间,分别是王家屯、北斗、春海、何春、春德、星河、桂林、武昌、昆明、武汉、华昌、友谊广场、解放、林峰。1953年6月,撤销作坊改建为居委会。
1954年初,25个居委会调整为18街道,分别是:明泽、兴和、民主、民生、永和、天金、民乐、青泥洼桥、友谊广场、解放、林峰、华乐、春德、春海、何春、昆明、华昌、桂林镇办事处。1959 9月,将原有的25个街道(含撤销陵前区后合并的7个街道)合并为八一路、虎滩、桃园、魁英、青泥洼桥、天津、解放、民乐、春海、桂林等10街道。
1960年4月,中山公社成立,10街道改组为青泥洼桥、桃园、葵英、津、春海、林峰六个支部。1962年9月,撤销城市公社,恢复街道办事处。将青泥洼桥、桃园、葵英、天津门、春海、林峰、八一路、虎滩、明泽、桂林、何春、民乐、朱敏、昆等6个分店改为14街道。1969年9月,各街道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同时调整部分区:八一路、民乐街革命委员会划归西岗区管辖,虎滩公社并入桃园公社,桂林公社并入林峰公社,辖青泥洼桥、天津、朱敏、明泽、何春、春海、林峰、昆明、葵英、桃园19。1978撤销城市公社,恢复街道办事处同名。随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区的扩大,又增加了虎滩、桂林、转山三个街道。1991年末,钟山区辖13街道:林峰、桂林、何春、朱敏、天津街、明泽、青泥洼桥、昆明、春海、桃园、葵英、虎滩、转山。1998年2月底,钟山区辖13个街道(春海、何春、桂林、虎滩、魁英、昆明、朱敏、明泽、青泥洼桥、天金、转山、林峰、桃园),有285个居委会。2003年底,春海街、何春街并入海军广场街,朱敏街、明泽街并入人民路街,桂林镇街、林峰街并入桂林镇,倪青街、天津街并入倪青街,虎滩街、转山街并入虎滩街。葵英街、昆明街、桃园街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