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是一个怎样的人?很淫荡?

其实关羽的淫荡程度大概不亚于曹操,只是没有对方厉害,很无奈。《三国演义》在这方面大大美化了关羽,不符合历史上真实的关羽。

李存葆的《东方之神》(发表于2002年10月第四期)被作者自己称为纪实文学(见《新手选》2002年第六期附作者创作谈)。看了这个纪实文学,感觉名不副实。如果可以开个玩笑,我宁愿称之为许骥的政治理论:这部著作中记载的大部分事情都不是史实,而是虚构;形式上看似以历史研究为主,实则以小说、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这部作品不是很文学,它主要是基于许骥的政治讨论。

关羽

一、要说关羽和三国,陈寿的《三国志》应该是最重要的史料。但“东方之神”(以下简称)说,陈寿是曹学派的坚定支持者。因为父亲曾经被诸葛亮惩罚过,所以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掺杂了个人恩怨。说到《关羽传》,就像金子一样珍贵,闪烁其词,含糊其辞。

陈寿修的《三国志》确实是建立在曹魏正统的基础上,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支持曹魏,而是因为他是西晋的朝臣。西晋承袭曹魏,所以编纂史书时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如果一定要说支持谁,只能说他支持司马氏西晋,与曹魏无关。

从相关史实来看,陈寿在形式上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作为蜀汉的老臣,他在思想感情上倾向于蜀汉。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可以说是刘的坚定支持者。他给自己的书取名为《三国志》,意思是魏、蜀、吴三足鼎立。在选材上,他没有记录曹丕称帝时100多位大臣的劝诫和颂词,但刘备称帝汉中王时大臣们的邀请、劝诫和追悼词却写得很详细,可以说明他的真实倾向。〔1〕

说陈寿在编史的时候,父亲被诸葛亮惩罚,掺杂了个人恩怨,也是没有根据的。自北魏以来,不少学者为陈寿辩护。主要史实是,陈寿在西晋的时候,编了24篇诸葛亮文集,在朝廷播放,做了一个表,表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比较公正。清代学者结合朱彝尊、的学说,加以补充说明,指出:(陈)入晋后,曾写了(诸葛)的名单,甚至推荐。此传附其目录,放于榜中,史家空前,尊(诸葛)辉煌。如果你反复称他为惩罚和奖励,你就不会认为你父亲有罪。另外两位清代学者钱大昕和赵翼也指出诸葛亮是陈寿在蜀中最重要的人物,并不遗余力地对他大加赞赏。所谓因为个人怀疑而对诸葛亮进行贬损的言论,是无知的。〔2〕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历史学家,陈寿的职业道德是好的;他的《三国志》,被历代史家公认为最有价值的三国志实录,堪称好史。要想找到一个真实的关羽,首先要从《三国志》中寻找史实。另一方面,文立说,由于他的政治态度和个人恩怨,陈寿写关羽传记时,他像金子一样吝啬,闪烁其词,含糊其词。这种评价也是毫无根据的。文立拿《武帝纪》(曹操)和《关羽传》的篇幅做比较,一篇一万多字,一篇不到一千字,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但这种比较毫无意义。

曹操是正统的开国皇帝(所以他的传记不叫《梁武帝传》,叫《梁武帝纪》,以示他和手下的区别)。按照历史学家的惯例,他的传记应该是最大的。而刘备和孙权不是正统,也是皇帝,陈寿也给了他们更多的空间。至于《三国志·臣子传》,其篇幅比历代帝王小得多,大多合为一传。《关羽传》是《诸葛亮传》的续篇,也是、和赵的第一部传记。应该说是合适的,符合关羽在蜀中的地位。如果一定要比较字数的话,那就只比较《关羽传》和《曹魏传》吧。陈寿没有厚此薄彼的倾向。

文立说关羽不顾一切要去涿州,陈寿只写了这五个字,对原因守口如瓶。文立证实原因是正义的杀戮。他把民间传说故事的五个版本中的一个描述出来,然后把它当作一个不可动摇的真理:正是关羽用他的剑杀死了人民,奠定了关羽人格建设的第一块基石。但在《关羽传》中,这一不可或缺的一笔,却被陈寿先生“败坏”了。

我不知道这种腐败从何而来。如果文立能在其他史书中找出关羽杀人的事实,也可以说陈寿腐败;然而它连一个都找不到,只是罗列民间传说;而民间传说也不能视为确定的历史事实。怎么能说陈寿腐败呢?怎么能说他是故意遮遮掩掩呢?

在我看来,陈寿真的不知道关羽逃往涿州的原因。他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编不出来。引用文立的话,《关羽传》详细描述了关羽的形象,他是一个诅咒骨头、治愈毒药的硬汉。像这样的小事已经详细介绍过了。如果关羽真的有奋勇杀敌的英雄事实,陈寿为什么要腐败?他有什么必要保密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为的人格建构立下的第一块基石没有任何历史依据,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桃园三结义

2.文立一方面承认正史上没有看到,另一方面又说经过考证,这个故事是可信的,即符合史实。他给出了两个理由,在我看来,都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关羽在《关羽传》中对张辽说:我很清楚,曹公待我很好,但我被刘将军大恩誓死,我是背不了的。根据这句话,得出结论:这可以充分说明,刘、关、张三人曾经按照民间习俗举行过誓师仪式,对天许下过‘不求凡俗,只求一死’之类的誓言。

只要我们稍微仔细思考一下这句话,就可以知道,它不足以说明文立所总结的任何东西:首先,这里没有关于张飞的东西,因为他没有被提及;其次,只是说明关羽收了刘备,大恩大德,发誓要用* * *死来报答他,与结拜无关。

其次,认为更能证实结拜说的证据是刘备攻吴。说刘备总是听诸葛亮的话,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一意孤行,攻打吴。这是因为桃园发过誓要为关羽报仇。《祖传》和《诸葛亮传》都没有记载诸葛亮劝刘备放弃攻打吴的事。我想知道文立说了什么。恐怕是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但《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书,是小说,这还不够。

文立还说,当刘备征服吴国时,他是皇帝,他为一位将军报仇。如果他和关羽没有结拜兄弟,国家在家,感情用事,对别人讲道理,都很难讲得通。这个理由其实预设了刘备亲征是为了给关羽报仇。这个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刘备征服吴国主要是因为失去了荆州的战略地位,他要夺回来。不管关羽是死是活,这一仗恐怕都要打了。这里还有一个可以反驳文立的证据:据《先主传》记载,刘备兵败白蒂城后,孙权主动派人求和,刘备同意了。如果刘备真的像文立说的那样,铁了心要为关羽报仇,宁愿舍弃自己的国家和生命,也不会同意和解,一定会和对方拼个鱼死网破。刘备没有这样做,说明他毕竟还是一个政治家,亲征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的政治利益,而不是意气用事。

文立说,张飞得知二哥的死讯后,悲痛欲绝,日夜醉酒,迁怒于部下。出征前,他被张达和范姜杀死。这些情节完全取材于《三国演义》,不包含在史书中。《张飞传》里关于这件事只有两句话:先是主公攻打吴,然后飞引一万大军,再从阆中去江州。当面,张达和范强被杀在他帐下,孙权顺流而下。张飞被部下杀死的事实是唯一的事实,其余的都是小说家编造或者想象出来的,所以不可能为二哥报仇。

总之,它被文立称为对人类友谊最经典的诠释,没有任何历史证据证明它真的存在。